一、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化。 2001年,我校就建成了与英特网相连的校园网。随着教育的发展,校园网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大,但由于计算机等设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随着数字校园网建设的逐步深入,网络上运行的关键业务越来越多,对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数字校园的高可靠要求更高。同样,我校存在设备老化、校园网运行十分不稳定等问题,这些与信息技术处忙于应付网络突发故障,苦不堪言,但仍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对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解决的是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化问题。 1、平台优化。首先是对网络承载平台进行硬件设施的优化,从设备选型、重整架构着手,建造一个高性能、高带宽、稳定可靠的校园网承载平台。 2、管理控制。有了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平台,还要有强有力的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来控制网络中非法操作与垃圾信息泛滥的情况,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可管理、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系统。 3、资源整合。信息应用系统是指利用网络体系控制信息的有序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有效地形成、整理、使用各类信息,分成内部信息建设、外部信息建设。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特色文化的构建。 (一)创建民主、高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构建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在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校管理文化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理清其内涵、把握其实质则更为关键。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威廉.大内总结说,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工人关心企业。通过建设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扩展性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引导教职工更加关心学校,把自身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荣辱观。 1、师生自我管理功能。学校改革和发展不能靠简单的移植,而要靠学校成员通过学习改善心智模式才能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每个人都在丰富和发展着学校文化,都在实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利用网络,给学校每个成员以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空间也势在必行。 2、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年级组、学科组建设,是将学校管理的重心下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教师的生活理念相协调、与教师的认知理念相协调、与学习型团队建设相依托,使学校的个体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从而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3、民主管理功能。现代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倡导多元化的管理,教育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学校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民主诉求。利用网络管理平台,更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关注学校管理过程,从而使领导者的意志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设合作互助的网络研修平台,构建鲜明的校本研修文化。 校本研修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学校在进行校本研修活动时,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利用各种资源,构建适合于学校进行校本研修活动的文化氛围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 校本研修文化的构建应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修对象,通过解决他们教育教学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标准旨归的活动。它应是学校教师思考范式和行为范式的不断变革与综合塑造.通过它的作用,应可以让教师真正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主人。因此,我校将利用网络,建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合作互助分享的网络研修平台,引导教师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能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体现我校校本研修文化特色: 1.注重问题收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倡导开放自主式的活动,这对本来就复杂多变的教育活动带来更大的未定性和广延性.种种新问题、新情况会层出不穷,会令教育者始料不及.为摸索这些问题的共性,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这作为重要内容来思考研究解决,形成以问题为起点,以反思、变革为方式,在反思、变革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重视问题收集、整理和分析,成为我们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一种习惯。 2.注重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第三只眼睛。注重好的理论的学习,可以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可以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可以集思广益。校本研修要想不走弯路,要想多出一只看问题的眼睛来,要想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命张力,应是不拒绝理论学习的,应是不把理论束之高阁的。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群体学习互动,不断交流,促成对其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并反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以检验、或丰富其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长期不懈地坚持,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3、注重教育叙事研究。 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地使新课程理念和学到的理论(有些理论不一定非要一时直接用上)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生关联,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们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之一。鼓励教师捕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通过故事分析自己,反思得失,既可以启发别人,也可以促进自我成长,使群体得到共同成长,以此形成更高层面上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从而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真正带有校本性质的研修文化。 (三)利用网络校本课程管理平台,开发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 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文化由一元到多元推动的结果,它适应青少年价值追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化变迁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文化开发,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开发孕育着文化的传播、精神的追求。课程文化的建设,不仅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精神动力,而且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与知识、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课程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将充分利用网络管理的优势,遵循以下原则,体现课程由知识传授向文化教育的转变,体现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适应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适应性是我们遵循的第一原则。课程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需求,适应学校发展需求。学校只有在学生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上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效率,才能满足学生、家长对新课程的需求与期待。 2、开放性原则:首先是教材的开放。我们常说,新课程教材给教师呈现的只是教学思路,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具有整合能力和拓展延伸能力。在整合与拓展延伸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向生活开放。新课程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让学生体验生活与创造生活。我校在课程开发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知识开启学生智慧,让智慧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与学科相关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之中,把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拓展。 3、人文性原则:作为教师既要把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又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获取知识,积累智慧,更要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格。 课程开发是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三个原则,凸显出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人才成长,尊重教育的办学思想。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