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4日清晨,在大山深处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未到7点半,容纳四五百人的乡政府礼堂已座无虚席,前后走廊又加了许多把椅子,仍不能满足前来听课教师的需求,许多教师只能站立着听课。 这是泰安市第二届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课”巡回讲课活动的一个镜头。一位参加听课的教师激动地说:“我听过不少公开课,但这样规模宏大,场面热烈,对一线教师富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研讨课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次活动历时6天,由10名教师组成的讲课团到16个讲课地点讲授“创新课”40节,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累计听课人数达6000余人。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峰告诉笔者,这次青年教师“创新课”“送教下乡”活动,目的是以“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重点,全面促进校本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引子:从“创新课”到“课例研究”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如何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2003年,泰安市在实施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推出了“创新课”这一做法。一年一度的全市课堂教学“创新课”评选活动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创新课”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示范研讨活动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围绕课堂教学创新,2004年3月,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了《泰安市课堂教学“创新课”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他们在全市举办了首届课堂教学“创新课”评选活动,为首批进入课改的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特点的平台。首届评选活动可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有部分教师已经“入门”,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得比较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忧的是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得不深不透,以至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放羊”,师生、生生互动只求热热闹闹,而无实际效果,教师的不少课堂教学行为实为作秀。 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改的关键在于引导广大教学管理者、教师立足学校实际,按照“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校本研究。2005年3月,泰安市第二届翁媒萄А按葱驴巍庇判憬淌Α八徒滔孪纭被疃怀隽恕翱卫芯俊闭庖恢魈猓蛉兄行⊙Ы淌φ故玖恕翱卫芯俊钡幕静僮鞣椒ǎ艚糇プ】翁媒萄形淖湔庖还丶方冢剐1狙芯坷卫沃哺诳翁茫剐驴纬痰睦砟睢⑿驴伪甑囊笤谘U馄滞辽仙⒀坎⒆伦吵沙ぃ每翁贸渎松幕盍Α?BR>过程:师与生的心灵碰撞, 师与师的理念升华 这是泰山学院附中青年语文教师崔志执教《声音》话题作文的一段课后反思片段: <师>听身边亲人的声音,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听到后你的感受如何? <生>是老师教育我的声音。 <师>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哭了。 <师>你为什么哭了? <生>他教育我好好学习。 (难道简单的一句“好好学习”就让他泪流满面吗?这是学生一个美丽的谎言还是真实的内心世界?) 我向学生讲述了初中时,我泪流满面的经历。原因是老师提到了我的父母,父母的含辛茹苦,父母的节衣缩食。 <生>是老师的一句“我们的父母不容易”让我泪流不止。 <师>让我们永远珍藏震撼我们心灵的声音。 <生1>我永远忘不了父亲卖西瓜回来后说的那句话:“娃,看来今年我们家又赔了。” <生2>我忘不了母亲的那句话:“孩子,我和你爹就全指望你了。” 崔志老师在课后总结中写道:“课后,我苦苦思索:为什么学生说的全是浮华的表面词语,说的全是政治术语很强的词语,而没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自己真实的语言?是不是因为老师上课没有自己真实的语言,师生共同操练着别人的语言,咀嚼着十几年来所谓的标准答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向大家倾诉了我中学时哭泣的真实理由,学生则敞开了心扉。我更加讨厌有些课堂上发出的异口同声的‘对’或‘不对’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训练有素的结果。” “我不再把自己看成钳制学生的工具和力量,我开始学会冷静地宽容地为学生着想。我的课堂,也不再乐于给学生些明明白白的答案,有时候我甚至把他们搅和得一塌糊涂。我对自己也对学生说,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想问题,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不再去追求语文前辈们给我们创下的那些模式,我终于敢丢弃那些完美的捆绑了。我始终坚信,在学生尚且稚嫩的心田中打上精神亮色,这比他眼下考多少分更重要!” 泰安市教科所副所长孙善利评课时说:“课堂教学是心灵的呼唤,是师生、生生心与心的真实碰撞与交流,课堂教学应杜绝谎言,还课堂以真实。何况培养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做真人,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天职。在这里,执教者既引导学生领会了‘真实的哭’这一声音的内涵,又在价值观上得到了升华,实属成功之笔。” 出路:让校本研究植根于课堂 实践证明,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学,改变了校长就改变了学校,改变了科研方式也就改变了课改进程。教学管理者、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层次的重要标志。以教师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契机。 基于此,泰安市在全市推广了“课例研究”,即“一个课例,三次研讨”。其基本流程是:第一,由授课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上一堂“试讲课”;第二,课后听取听课教师的建议,集体研讨,查找不足,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教师执教“公开课”,由校长、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进行再讨论、再修正,授课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第三,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参加,上“研讨课”,通过专家点评、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将课堂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三次研讨结束后,授课教师作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这样,“课例研究”中的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贯穿于研讨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校本研究的主渠道,泰安市实行这种以“课例研究”为目的的研讨课,就是要让校本研究走进课堂,搭建校本研究的平台,努力打造具有以下10条理念的新课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教材,用课程意识来整合;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一些问题解决;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而不是装饰;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生2>生1>师>生>生>师>生>师>生>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