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是“blog”的音译,全称是“web log”,是网络日志的意思,随着办公现代化,家用电脑的普及,许多人便选择在网络上写日记,写见闻,写感受,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博客成为网络的又一新兴文化。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在各大博客网站游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特点,从前的博客都是自我的私语,是写给自己看的,格调随意,或自我述说,或引注他人,嬉笑怒骂,纯粹发自内心,是自然灵性的流露。而现在的博客,因为关注的人多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心理便开始作祟了,自我诉说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读者的感受,或者说有些不应语外人的说辞则不能再写在博客上了,或者博客成了专业研讨的空间。博客不再是私有财产了,有着过多的熟人关注着你的博客,自然而然言行必会拘谨起来,博客最终沦为了又一个公众场合。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博客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博客”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一、我的博客经历<1> 我接触网络是1999年的时候,当时我还不是很会使用电脑,刚开始对电脑对网络有着一种特殊的恐惧心理,认为使用电脑那是城里人身份的象征,乡下人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的,拥有一台电脑更是遥远而不可企及的,这其中当然有着“农民”意识的蛊惑。但是很快地,我便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而且还是当时普通人见了都会“目瞪口呆”的笔记本电脑。那时是在集体宿舍,我的舍友多是来自著名侨乡,家道殷实,对他们而言电脑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从“苹果”到“IBM”,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于是,在其中一个舍友“喜新厌旧”的时候,我及时地将其“转让”了过来。那是一台“福日”牌笔记本电脑,是继“福日PC”之后的最新产品,八成新。为此我至少啃了两个月的方便面,一包六毛钱的那种,可谓花了“血本”,而且还是分期付款。但物有所值,电脑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地发挥了作用,我的电脑知识几乎全是在那台电脑上摸索出来的。我对电脑从无知、顶礼膜拜的崇敬到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只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过程,这过程短暂的让我自己都无法接受。 刚开始,小心轻放,勤拭灰尘,对电脑那是宝贝的不得了,但很快地,我便不满足于简单地使用了,出于好奇,我第一次将我的电脑拆了,有了第一次,从那以后有什么故障便自己琢磨,用了拆,拆了用,那台“笔记本”被我拆了不下数百遍,现在终于成为一堆废铁,丢在了角落里。现在电脑及数码产品更新的太快,而我也早已失去了追逐的热情。 以上与“博客”主题没有关系,但却是要交待的。电脑是博客文化产生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基础”便不会有后面的“网络”,更不会有所谓的“博客文化”。 伴随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Internet”,也就是“因特网”,简称“网络”,网络的兴起与博客的产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也无法证明二者是何瓜葛,这不是我要阐述的内容。我最先接触博客的时候是在2004年,当时只是在别人的博客里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看法,或赞颂或批判,用一句网络上骂人的恶俗脏话来形容那是“随处大小便”,干完“坏事”几乎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去留无意。自己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是在2005年的3月份,是在MSN Spaces(Blog)上,那是微软公司给每个MSN用户提供的免费个人空间,自从知道有这功能以后我便迅速爱上了它,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写工作,写心情,写社会,脏话,感谢的话……统统都往上面写。并且MSN Spaces有个好处,它可以自己设置浏览日志的权限,可以让网络上所有人看,也可以设定给某些人看,如果是纯粹的个人空间,也可以设为保密——只能自己看。我想这是MSN Spaces最大的优点了。但很痛心的是,在八月份的一天,我凭着原密码怎么也无法进入我的个人空间,由于权限设置成了“私人”,现在连我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日志了。几个月来所抒发的感想,瞬间成了永恒。MSN Spaces最大的优点也成为了最为致命的弱点。 此后我很快便重新注册了新号,重新在MSN上建构了新的博客,并发展了一批“博友”,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和初中时候交笔友的感觉差不多。我们抒写着各自的生活,相互往来于各自的博客,彼此间交流着对问题的看法,以及相互间安慰、鼓励,那是精神的家园,在那里,总是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也总会有人来安慰和帮助你。在那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常可以感受到暖和与温馨。有一次,听我父亲提起一位失去联系的二十多年前的朋友,我尝试着在博客里向“博友”求助,热心的网友们很快就帮我找到了线索,其中一个“博友”甚至找来了对方详细的联系电话。当我父亲和他的朋友时空联线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开心,那感觉,真是难以言表。网络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这个世界变得很近很近。博客也是有力量的,博客的妙处远不止这些。 CERSP(中国资源服务平台)上的成长博客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开辟的,操作简便,对博客的回复评论不像MSN或天涯论坛那样有着后台程序的限制,CERSP的成长博客有着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的加盟,为广大教师朋友提供各种无偿的资源与帮助,还可以直接与教育专家对话,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经常往返于这里的博客,认真拾掇的确可以为教师成长的确可以省去许多弯路。按我的理解,“CERSP”只是“中国教育服务平台”英译首字母的组合,本身并不构成单词也没有任何意义,华南师大的刘良华博士将“CERSP成长博客”称作“赛埔学院”,“赛埔”乃“赛过黄埔(军校)”之意,赋予了它灵性和生命力,将活跃于CERSP上的“博友”一下子均揽为“校友”!讨论已久的CERSP终于有了响亮的名字,诚如斯言,CERSP的博客文化正在形成。 我个人是在2005年9月底跟随 二、博客记录成长<2> “博客佬”可以在网络上鬼混一整天,一条网线几乎就是博客人的全部生命……在 我一直很羡慕有才情的作家们随手一拈就能成文,信笔由缰便能成书,我知道那需要生活阅历的练达,对文字的日久锤炼,大量的阅读,以及长期独立的思索。我过去的读书写字多是不自觉的,为学业所催促,或工作境遇所逼迫,于无奈或无聊之际,拿起笔来写写,读过的书除了学习专业书刊之外更多的是一些闲杂书籍。直至现在,总共读了多少文章,写了多少东西自己都说不清楚。2005年“龙王”台风带来的洪水使书籍霉烂事件,让我对读书写字有了一些“敝帚自珍”的想法。 我在小学的时候,除了学校的功课,空下来的时候,读的是关于革命战争的连环画小书,少数的唐诗古文。所谓的童话故事,那是很少能读得到的。到了中学的时候,才开始广泛涉及各种文学书籍,古代的文学名著,近代的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文学大家,外国的名著,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诗歌、散文……阅读面几乎涉及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但却对当时正在流行的言情小说不感兴趣,琼瑶、岑凯伦的爱情小说是一本也没有读过。 中学六年是我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所读过的书也是我这一生当中最为丰富的。从那时起,写了不少关于读书的笔记,还收集了不少经典著作,可惜我总是太马虎,始终没有做过保存的工作,有些书朋友们借去看了不归还,有的堆在废报纸一起,积久霉烂了。在我老家的小楼里,还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些记述成长岁月的文字印迹也早已不知所踪,每每想到这些,总是令我心痛不已。 2000年的时候,应河南小天鹅青少年文学函授学校的邀请,整理了一些日记准备出《试笔2000》的小册子,只因当时生活的烦躁与困顿最终使这件事情搁浅。之后一家《文学与人生》的杂志社发来特约编辑的函件,要求就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组稿并推出专辑,怀疑其中有诈便不予理会。2000年是不言不语、心境恶劣的一年,发生的诸多事引起了我对生活的疑心,感到了许多幻灭,将当时整理的几篇小文章后来送给了一位朋友作留念,此后我便不再做什么文字的东西。一直到今年,在网络里游荡发现许多网友的博客做的甚是精致,记述心路历程的文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透过这些朴实的文字我看到了智慧的闪光,也看到了自己的平庸与俗气。一种怀旧之情,落魄之感,也让我有了做博客的欲望,愿望是好的,可总是行色匆匆,即使坐下来也做不出伟大的东西来,写出的也尽是粘粘腻腻的东西,只能适合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但自个儿想想,今后仿佛还能够奋斗,还能够为将来留下某些岁月的痕迹而感到一丝地安慰。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博客也应该是一个博客人的自叙传了吧。博客里推荐的文章一定要值得让人流连,要是博客人能自己做出几篇可以证明他的主张的作品来,那更是我喜欢的了。博客的第一作者应该是给自己,完全做给别人看的博客与“Web log”的本意是相违背的,不能随心所欲,那将会很累。但纵观各大网站,博客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倾向,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将Blog做成了业务性的专业空间,也有一些朋友的Blog做成了缅怀往事凄美而又快乐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博客该如何定位?是生活闲散零星的记录?或是纯粹发泄情绪痛病呻吟的去处?这里涉及到了博客写什么的问题,CERSP成长博客是以教师为主要用户群体的教育博客,性质上它和其他商业网站的博客有着一定的区别。以下我引用我博客上的一篇日志来阐述我的博客主张。 三、教师博客写什么?<3> 前些天的晚上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谈到了博客的写作的问题。半年来我们之间的谈话总离不开“博客”和“网络”。朋友说他到中学工作已经三年了,日常从事的工作,是上课和批阅同学的作业,但除了为工作尽力之外,尚有一些剩余的时间,如果不找朋友聊天或到街上晃悠,那么,就打开电脑,在各大博客网上流涟。观望网友写博久了,不禁也跃跃欲试了。他让我务必帮他注册个博客空间。 朋友说,目前中学教师的课业负担都很重,总觉得可以用来写博客的时间并不多,但文思的枯竭和笔尖的迟钝让自己都觉得惊讶,长久下去,势必沦为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工具。 我很快就在CERSP课堂博客为他注册了一个空间,并教会他如何操作和使用成长博客。第二天一大早朋友又打来电话担忧地说不知博客写什么好。清晨打来电话,证明这个问题至少困扰了他一宿。博客是自由的空间,我以我的博客为例讲述了自己的博客经验。 在我的博客上,除了几篇是漫谈教育教学的,写下的,多是些不成器的短文。这些短文中,有些是我生活的记述,有些是心灵瞬间的感触,或是读书看报后的想法,也有一些是工作上的事务安排,以及收藏一些个人感兴趣的文章。除了不便于公开过于私密的记述外,其余大部分都保存在博客上了。 我的朋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除了生活记述、心灵感悟、读书心得、经典收藏、文学创作外,可以写在博客上的文章还很多。我建议我的朋友在博客上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写教学日记、写班级日志、写学校变化,写说评课稿等。 当然,博客光写还远远不够,在课堂教学博客这个开放的空间,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网际广阔的教育资源,可以和专家对话,可以和同伴切磋,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和学生家长深入沟通;可以将博客作为专业研修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经常上博客和网友们互动,就会在网络上形成属于个人的小群体。从网际客套到业务研讨,再到生活上的嘘寒问暖,通过博客平台,再辅以其他网络通讯工具,网络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博客上朋友之间的感情很微妙,也许哪一天会因此高兴,有时候也会因此沮丧,博客上素不相识的朋友的言论也会逐渐影响自己心情的阴晴阴雨,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用 也许是我的话语方式夸张了点,但一个群体一旦形成,一种潜在的规则便应运而生,它便有了自己的运作和话语方式;维系它的,是许许多多人的默许和参与。目前由 哪一天这个群体发展壮大成为真正的教师社群,博客也就成为了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到那时候,我在想,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有暖炉的房间里,傍在电脑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品读或撰写作博客日志;倘在夏天,可以披浴衣,品啜香茗,随随便便,和博客上的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语键入到博客上,就是web log(网络日志)。兴之反致,也可以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德吧,也有冷嘲,也有警句吧。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天下国家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对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摘自《文学周报》第349期厨川白村氏)。 在上面也有提到,博客文章比什么都要紧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这本质上说,博客既是记述,也是说明,还可以是议论,兴味全在于人格的调子。博客文章倘若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十分无聊。当然,也不能将博客文章,写成了告白文学,丝毫不伪不饰仿佛裸体也是无法长久吸引观众眼球的。此外,博客应避免业务高妙大论的占幅比例,通体是专业性的语言,必然索然寡味。越是过于专业的语言,普通人是不太愿意多听的。 如何写博客文章这样话题的漫谈,在网上 作者:魏为燚,网名子尧,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为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域名已经过期})管理员,个人博客“笑而不语”( http://{域名已经过期}/userlog/1022)。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