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一个学期又飞逝而过。《开展经典诵读,弘扬民族文化》课题研究也经历了关键阶段。回顾本学期的工作,课题组成员走过了忙碌充实辛苦的历程。细细历数,本阶段研究,我们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 开发了一套校本课程 寒假一开学,课题组成员就开会,研究开发跟课题配套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大家群策群力,商议研究校本教材的纲要,课程内容安排。然后,大家分工合作,重点做好三、四两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 我们开发的该套课程,主要内容有: (1)、古诗词经典名篇系列,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篇目以及一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 (2) 学名篇以及古文名篇,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和唐宋散文名篇等。 (3) 经典成语系列、对对子系列、歇后语系列、名言警句系列。 该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上,选用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古诗;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古文名句;耳熟能详、贴近生活的成语,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歇后语,平仄相对、韵味十足的对对子等,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诵读兴趣。 (2)形式上主要采用电子文本,存于学校可以共享的网络硬盘,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自由选择教材、自由安排教学顺序。既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又给老师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供便利。 (3)实施途径上,要求教师每学期安排16课时左右的教学内容,利用每周一节校本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利用早读课、早会课等灵活机动安排巩固或拓展诵读。 (4)课程评价上,注重诵读实效,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 二、 重视了课堂教学研究 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总结,通过校际课题组工作的观摩学习,通过同行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听了孙校长在课题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课题组成员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经典诵读课题研究,不能够忽略课堂教学这块主要的阵地。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教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同时加强成语故事教学,因为成语故事往往是由一篇篇短小精练的古文改编而来的,这也是研究经典诵读的一个突破口。因此,老师们都开拓了新思路,本学期,教学研究有了新成果。 (各位教师上课的内容,以及各自的收获,见课题资料。) 三、 参加了一次省级培训 7月,我接到通知,去南京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三天的培训,听专家讲座,听研究报告,跟同行交流,真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真正懂得了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管理的方法,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特别是学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关注了课题结题,专家鉴定等一系列程序,心里开始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思考,自己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等。
以上主要从研究者一头,小结了本阶段的工作。以下主要从学生这一头小结本阶段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 四、 一贯地重视古诗诵读 古诗文诵读,一贯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教师对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引导,是十分关键的。学生诵读的兴趣浓不浓?家长对诵读的支持热情高不高?学生能不能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诵读的任务?都是课题组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工作的一个方向。这学期,一般学生都能够按照校本课程上的古诗篇目完成诵读任务。四(5)四(6)两个实验班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特别高,还背诵了十几首教师补充的篇目。 五、 补充诵读一些现代诗 《新教育》古诗文诵读文库编写的一套丛书,为四年级段补充了一些现代诗歌。我们老师看了,都觉得写得好。大家决定发动学生朗诵这些现代诗。学生利用每天的诵读时间有感情地一遍又一遍诵读这些充满童趣的小诗,声情并茂,十分投入。很多孩子熟读成颂,收获很大。一些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开展了诗歌朗诵会,有的诵读古诗文名篇,有的朗诵经典现代诗歌,热热闹闹,情趣盎然。又有一批“诵经小先生”新鲜出炉了,许多孩子乐不可支。 六、 开始研究小学对课 对课就是学习对对联的功课,在古代它是私塾的必修课,而在今天,已有一些中小学将它列入了语文拓展型课程。《小学对课》一书中叙述了许多神童妙对的故事;还收集了从众多对联中精选出的佳联;“晨读对韵”中的优美对子歌,则可供晨起读读背背,让你成为一个对联高手;而“对对乐园”里有许多好玩的对联,等着你来对出上、下联。由此,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对子,从而更能感悟汉语的魅力、亲近汉语!该书由上海交大子弟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老师编撰。因为订阅《小学语文教师》而知道了丁慈矿的名字,读了他的部分对课案例,觉得颇受启发。丁老师从对联的起源和种类,到特点、技巧,以及和生活的联系。用薄薄的书本却向我们敞开了一扇通向古典文化的幽幽之门。 我就是缘于此,才喜欢上了对课。也是缘于小学教材涉及到了一些对对子的训练,才更加热衷于小学对课这一新生事物。教材使用后,学生的反应十分热烈,诵读,对对子的热情又有了提升。我也把“晨读对韵”中的优美对子歌编入校本课程之中,共课题组其他教师教学时候使用。 七、 加大成语训练之力度 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课本里,编者对成语的重视也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注意到的动向。于是,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大了成语训练的力度。两个实验班,利用兴趣课,专题研究成语教学,设计成语单元过关测试,学生一学期的训练达到十四个单元,每单元20个成语,共计280个成语。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学生学得也十分扎实,基本会读会默写,并且通过趣味训练,还理解了绝大部分成语的意思。 八、 配合教材诵读《古今贤文》,再次重温《三字经》 新教材语文课本中安排了一些《古今贤文》,文中名言警句来源十分广泛,有的选自古代启蒙读物,有的选自古诗词,有的选自谚语,俗语。句子语意精僻富有深意与哲理。 比如: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由于这类课文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所以课上我让学生朗读成诵,读出节奏之美,押韵之妙。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背出来,并不意味着会理解会用。因此我积极引导同学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理解,如:互相讨论、事例举证,互相赠送名言、做书签等。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理解,加深名言警句的、格言体会。学生要教育、勉励他人,首先得对这些词句进行感知理解,化"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因此课上,自学、合作、探究都很热烈。古今贤文,也是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关注的内容。大家觉得研究古今贤文,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从一年级背诵《三字经》至今,时隔两年多,许多学生已经有一些遗忘了。四年级教材上,出现了《三字经》的片断,学生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有的同学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当时诵读《三字经》的一些往事。甚至,有学生还早早地带来了旧得发黄的当时下发的《三字经》。于是,教室里又一次刮起了诵读《三字经》的热潮。一时间,书声朗朗,余音绕梁,情景十分动人。作为教师,看到此情此景,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为了孩子,再辛苦也值得呀!
此文写于2007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