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阅读门,放飞智慧心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戚秋月 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由此可见,书是名家智慧的结晶,让人读了也能充满智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限的课内阅读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敞开课外阅读之门,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自由地畅游,才能放飞智慧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整体语文素质,为自己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 发现令人担忧的现状 在一次学术沙龙前,同事之间在闲聊,有一位教师在夸赞三年级的一位男同学,说他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大家都觉得实在不简单。我心里想:《三字经》《百家姓》是给一、二年级学生的推荐读物,三年级学生会背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呀。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我发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 1、阅读的目标模糊 2、阅读的过程淡化 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课外阅读指导。如果没有评价,课外阅读就会流于形式。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发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软肋”,我们都心急如焚,大家群策群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学生的声音 为了彻底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倾听阅读的主体——学生的心声。于是我们在不同的年级段召开了学生座谈会。谁说小孩子是幼稚无知的,没有自己的思想的?通过畅所欲言,许多的学生的发言给我们较好的启迪。 周晨(六年级学生):“我们都喜欢课外阅读,《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我们都爱不释手。然而,自从我们进入了六年级,学习任务重了,老师要利用我们在学校里的各种机动时间对我们进行各种学习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回家后,爸爸、妈妈总在唠叨:‘要毕业考试了,不要看那些杂书!’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时时刻刻捧着语文、数学、外语,或者相关的教辅用书,那样才能使他们放心。” 陈曦(五年级学生):“我是最爱看课外书了,我从课外书里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可老师和爸爸、妈妈总喜欢叫我们看我们并不十分喜欢看的书,如:中外名著,优秀作文选等,简直是大煞风景!” 包云凤:(五年级学生):“我不喜欢看课外书,我家里除了几本学习辅导书外,根本没有其它的书,因为我爸爸、妈妈是从来不看书的。” 王宇(三年级学生):“本来我是很喜欢看课外书的,家里人也支持我看,总给我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可是他们总让我写许多“读书心得”、“读后感”等,慢慢地我不太喜欢读课外书了。” 陆理(二年级学生):“课外书我是看的,有的书看过我就不记得了。” …… …… 汇总了学生座谈会记录,我们有这些感想: 学生都是比较喜欢看课外书的,只是他们的兴趣维系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而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家庭和学校缺乏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的氛围,我们要通过开展活动、家校联系等方式要为学生创造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的氛围,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以顺利、成功地展开。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这样才不会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喜欢读什么书,喜欢怎样读,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但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内心需要,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二、教师的思考 学生的课外阅读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于是我们如期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教育沙龙活动。在教育沙龙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蔡小玉(校长):“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钱云涛(五语教师):“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严菊华(二语教师):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低年级小朋友不知道如何读课外书,可以让父母陪着一起读,如开展“妈妈给我讲故事”活动,等小朋友有一定的读书能力,可以开展“我给妈妈(爸爸)讲故事”的活动。 董福娣(三语教师)我引导儿子课外阅读名著的失败,使我不由想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名著?孩子不愿读的东西家长硬逼着他读,他往往会心不在焉,长此以往,不就养成了阅读不专心的习惯?同时,课外阅读的兴趣也会被家长打发得无影无踪。 …… …… 三、有效的对策 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教师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讨,并且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做法,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新课标只对各学段课外阅读的“量”提出了要求,对课外阅读内容只提了一些原则性的推荐意见,对课外阅读“质”的要求并不明晰。这恰恰是课标新理念的体现,那就是遵循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给学校、教师更多的阅读课程的开发权。因此我们要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淡化“考”字,重在养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小学生年幼,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1、满足孩子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学生,引导学生选择书籍的时候要适度,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内心需要。 2、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近两年,英 当然,时尚图书有利有弊,既可能为儿童撑开一方想像的天空。也可能会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老师要为学生把握好一个“度”。 (二)、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们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或引导其学习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我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我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 4、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适度,过度了反而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实施课外阅读的有效评价 1、阅读量的评价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舍说: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实现量的评价,我们开展了“星星闪烁”的活动。每个班级把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名及数量记录在电脑里的电子表格里,每个月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排出名次,相应的名次可以获得相应的星数,相应的星数可以在期末获得相应的证书。各班的电子表格在校园网上共享,只要点击、搜索,就可以找到相关记录。 2、阅读质的评价 在成果展览中评价。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可以举办“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书写“我喜欢的一句话”等活动,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进行展览,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展”代评,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每一次展览都会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加油站、一个助推器。 在赏析交流中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赏析交流,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赏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在问题探究中评价。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由教师先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找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探索,最后形成自己的小论文,探究结果一定是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定一些感兴趣的探究课题,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此文获省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