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实验小学绿色环保主题队(班)会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苗

 

  二(6 中队

主题

树立环保意识做文明小学生

活动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保护引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这次“树立环保意识做文明小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义务。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种体验:在观察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调查中体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危害。 为建设绿色校园、绿色地球家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活动过程

一、出旗,唱队歌
  二、开始活动
  主持人: 
  春风吹绿了杨柳, 树木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树可以挡狂风、避暴雨,吸收灰尘和减音,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灾害,树给我们提供着良好的生活环境,给我们带来生命,爱护校园的树木是我们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同学们,爱护花草树木,增强环保意识,应该从你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下面“树立环保意识做文明小学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首先请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生:春天在哪里呢?瞧,春姑娘来了! 
  春姑娘带领小动物们上场(花环)。 
  春姑娘:无垠的碧野,芳草郁郁,灿烂的阳光映照着大地,嫩芽抽出素淡的新绿, 柳丝穿上婆娑的群衣,世界依然那么美丽。 
  小动物们(齐):哎呀!春姐姐,现在世界哪有这么美丽呀? 
  小熊:现在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小白兔:现在有许多河流被污染,使许多传染病流行,鱼妈妈带着孩子们经常搬家,可是寻找一片净水的家园真是太难了! 
  小松鼠:地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厉害,臭氧层被破坏,气候也十分不正常。 
  小青蛙:城市的噪音也很严重,给人们的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小白兔:环境越来越恶劣,许多动物朋友的数量不断减少,动物们都即将灭绝,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春姑娘:听了你们的话真使我大吃一惊!环境保护问题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动物齐:是呀是呀,环境保护问题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主持人:春姑娘,我们和你一样渴望美好的环境,渴望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不喜欢那些被人们丢弃的白色,我们更不喜欢那些充满肮脏的黑色,因为他们是美丽环境的大敌。 
  主持人:我们愿意亲自用手,建设我们自己绿色的家园。下面请听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人与动物好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爱国爱家爱自然。 你拍四、我拍四。争当绿色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减少污染靠你我。 你拍六、我拍六。勤俭节约人长寿。 
  你拍七、我拍七。生命之树要珍惜。 你拍八、我拍八。滥杀生灵是自杀。 
  你拍九、我拍九。山峰绿水长存有。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环境千秋事。 
  主持人:我们抱怨大地不够碧绿,我们期盼天空更蔚蓝,我们渴望河水重新清澈,空气变的纯净。可是,我们少先队员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请谈谈自己的想法 
  ①队员甲: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乱扔包装盒袋,减少白色污染。 
  ②队员乙:我写一篇文章呼吁禁止捕杀黄羊、鹿等国家保护动物。 
  ③队员丙: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定期清扫学校的楼道,爱护花草树木。 
    
④队员丁:我尽力劝说亲戚朋友尽量少用带有很多包装的商品,尽力绿化我们的校园,绿化我们的家乡。 
  主持人:可见我们的队员们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环保行动。队员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的事,我希望全体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环境污染与环保的重要,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增添新绿,请听我们中队给全校少先队员的倡议书。 
  少先队员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小模范。为此,我们向少先队员倡议:人人争当 “环保小卫士”。 
  1、积极参加环保宣传,劝说、阻止破坏环境的人和事。 
  2、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 
  3、节约能源,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 
  4、节约资源,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
  5、少用塑料袋子,垃圾要放到指定位置。
  主持人:亲爱的小伙伴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爱心献给环保,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 
  全班: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 
  老师讲话: 队员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了“树立环保意识 做文明小学生”主题中队会。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校园小卫士,爱护校园环境,我们要用知识武装头脑,劳动最光荣,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美化我们的环境。是啊,人多力量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让地球变得更美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