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阅读校本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wangchunhua

横林实验小学
童话阅读校本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3年级教师
  教学材料:选编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授课时间:每学期20课时
授课对象:3年级学生
一、 课程目标: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然而,现实的阅读问题依然存在:
1、书海茫茫,需要理性选择。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与此相应,阅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当今阅读环境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读物的数量,势如洪潮,规模空前;读物的内容异彩纷呈,瑕瑜互见。
2、问题重重,亟需科学引导。
前几年,我们组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面较为狭窄,就学生家中的藏书而言,有的以和职业相关的内容为主,有的以个人兴趣为主,有的以学习辅助类书籍为主,内容比较单一;2、阅读方式单一,以单纯的书面阅读为主,即使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也以游戏、娱乐为主;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4、阅读中随意性较大,多以在教师和家长要求下,被动阅读书籍为主。种种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育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的需求,使得在学生中极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阅读的活动呢?我们选择从童话阅读入手,原因是:
1、儿童的天性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童话正是符合了儿童的天性,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童话借助想象,把许许多多平凡的、可见的人、物、现象,错综地编织成一幅幅不平常的图画,从而在儿童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斑澜的幻想世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主动去探索这神奇的世界。
2、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所占比例较大,如三年级上册就有五篇。可见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为此,我们将着力培养学生爱读童话、会读童话、会讲童话,会编童话,会评童话,能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强阅读与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究目标
(1)通过学生畅游“童话世界”,感受童话世界的魅力,获得思想与精神的陶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指导学生童话阅读的基本方法;构建指导学生童话阅读的课内外教学基本模式,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童话阅读体系。
二、 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知识童话》
三、 课程实施形式、途径
每学期安排20课时左右的教学内容,利用每周三、五午餐后的休息时间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利用早读课,等灵活机动安排巩固或拓展诵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电子教材诵读学习,或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开展学习、巩固。同时,在学校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环境渗透,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四、 课程实施建议
1、课程要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切忌过多讲解。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内容和材料,给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阅读是一种负担。在检查阅读情况的时候,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阅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阅读。
五、 课程评价
童话阅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因此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手段,才能把童话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评价的主要有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生生(或师生)相互观察评价;过程激励评价;家长督促鼓励评价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