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读 裘丽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将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了语文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本研究立足于本地文化资源,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现实背景及意义: 1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3拓展学校特色教育的需要 本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古镇历史文化,并与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主题性学习相结合,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体系,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水平,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我们在“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开辟新途径,提供策略、方法上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为促进学校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作出贡献。 【反思记录】 曾经学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北欧国家的中小学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在于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即使是像历史、文艺、宗教之类的观念性很强的课程往往也不例外,而且讲课的常常不是教师而是从事相应职业的人员,有时甚至根本没有人讲授,全凭学生自己摸索、领悟。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座东正教的教堂里,几十个男女中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在那里听神职人员讲解教义,原来这是他们的宗教课;丹麦首都歌本哈根有座陈列出土的古代海盗船的博物馆,一群小学生围着展品和说明文字又是抄写又是描画,其中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是在上历史课,回去后每人都得交出一份参观报告……从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理念及目标来看,虽然各有差异和侧重,但却在更多的方面有着相同的趋势,如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个性。这与我国的新课程计划设计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从2003年开始,新课改在全国推行,许多学校都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但单纯要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的学校很少,特别是农村小学,因此现在很有必要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特别是怎样利用本地资源,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可见,新课改十分倡导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