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夏萍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开发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伴同行,具有鲜明的学校课程教学特色。那么如何将校本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真正的“亮”起来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可行性。

 网络的发展,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创设了有利条件。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我们认为,“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把掌握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达到“1+12,使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认为,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仅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能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使校本课程在教与学中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正因为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中有着其它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2、“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我们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内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总是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因而校本课程内容是高度开放的,有着鲜明的学校地方特色。小学生虽然在专业修养上比不上学者,但仍然可以开展与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水平相适应的研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书本、观察、考察以外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的超文本、超时空、大容量等特点,正好为学生的信息收集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自主地进行学习,他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和传输的迅捷、双向或多向交互的便利、资源的丰富和及时的更新能力、使用者的平等、超越时空等特点、都将为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教与学的观念、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革,使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学生,在更为广阔、丰富的领域内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

【反思记录】

我校推行《民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时,就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尝试探讨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持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真正实现师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共同完成。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立共享课程资源中心,发挥实时交互、实时上传资料等功能,实现互动性,弥补知识与技术储备的不足。

再之,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有效管理,是校本课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而构建校本课程网络平台,正是有效实施管理的保证,它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的调控。而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的零碎信息及制成的电子作品(如网页、动画、幻灯片等)也可以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形成系统科学的网络型校本课程成果。学生通过筛选、分类、整理、应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