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系列活动方案 一、背景: 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我最喜爱的节日”调查活动,结果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节日除了儿童节,居然是西方的圣诞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无人问津。在孩子们眼里,传统节日只是放一天假,吃一些传统食品而已。学生不了解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族特色,也不知道这些传统食品的含义,另外,重油重糖外形土气的食品也不能吸引他们。从“喜爱原因”这一项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喜爱圣诞节是因为圣诞老人有优美的传说以及富有节日特色的装饰品等“圣诞文化”,当然商家大量的炒作形成的氛围也吸引着他们。可以说,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调查情况所反映的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憾,在向学生简单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向,决定以选择中秋文化作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民风习俗、诗词祝语、特色食品等文化现象展开研究活动。 二、目标: 根据课题组工作方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开发“民俗文化——节日习俗”积累“中秋习俗”方面第一手素材。希望在活动过程中达成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月饼,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活动安排: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整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认真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研究活动计划,确定研究内容,用1课时; 第二阶段:通过调查、采访、收集等形式,研究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用“故事会”、资料卡、小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用3课时; 第三阶段:用收集资料、采访、参观、动手制作、品尝等形式研究月饼文化,用2课时; 第四阶段:收集、欣赏、吟诵、学习有关中秋的文学作品、歌曲、短信等文化,用2课时。 四、活动时间: 初定2008年9月 参与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负责人:张春华、钱云涛、濮群等综合实践活动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