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年级学生组织关于民俗文化电子小报的制作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夏萍

对高年级学生组织关于民俗文化电子小报的制作

一、活动分析

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审美、资源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电子小报的制作”为主题的活动课正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亲身的体验,尤其是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另外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理解,上机操作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中途转进的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参次不齐,因此,在制作软件上,可以选择画图板、WORDPHOTOSHOPPOWERPOINTPRONTPAGE等,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资料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设计、制作电子小报的能力,体验发明创造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3. 在成果汇报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电子小报

难点:通过对电子小报的理解,设计出较有特色的电子小报

四、活动策略与手段。

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突破课堂教学时空,倡导探究性、实践性、

社会参与性、体验性,在每一项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采用搜集、调查、访问、制作、演示、交流、评价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观察辨析、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更多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五、活动过程

   活动设计:走进电子小报

1.走进电子小报。

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电子小报的相关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主题的选择,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投入。( 组织形式:每组6-8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多名记录员,组长负责最后归类。)  

2、电子小报我来做

(一)活动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掌握制作电子小报的方法。这不仅是技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活动,呼唤人性的回归,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美、懂得美、丰润心灵,完善自我。

(二)   活动形式

每位学生在学生机上操作,完成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制作。

(三)   教学过程

1.说说自己喜欢的电子小报: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张呢?你为什么最喜欢它呢?

2.好的电子小报标准:有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色彩和真挚的祝福语。

3.制作电子小报需要的软件。

通过多媒体软件做。画图板、WORDPHOTOSHOPPOWERPOINTPRONTPAGE

4.教师示范制作电子小报,并注意六个事项。

一、   报头

    报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报头。报头主要写清楚报头名称、主编、日期、期数等,还可适当插入一些图片。在设计报头的色彩时应注意,要突出字的色彩。

二、标题

标题是各篇稿件的题目。标题主要起突出报刊重点,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在形式上主题所用字号要大,地位要突出。

三、专栏

  专栏是由若干篇有共性的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版面。一般以精巧的头花(也叫专栏标题)统领,并用边线勾出,为版面中独具特色的小园地。

四、文字

  文字是小报的基本单位。小报的文本一般都采用六号宋体,少数采用五号字。小报中一般不使用繁体字。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页面中一般采用分栏形式。为了将文章与文章区分开来,一般都采用简单的文字框边线,或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底纹色块来加以区别。

   在文字的排版方式上,应尽量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横排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竖排时,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五、花边

  花边是用来将文章与文章隔开,美化版面而设立的。因此,在设计上要以造型简单为好。纹样不要复杂,色彩不要多样,整个版面不宜变换花边太多,一片文章尽可能只用一种花边,边线数也以少为好。

六、插图

  为了活跃版面,在编排与设计时可在版面中恰当插入一些插图。这是由于图形在视觉上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性的优势。插图既突出地烘托出本栏目的主题,又可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不过,在编排时也要考虑插图在版面中所占面积和分布情况。

5.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小结

(四.)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可让学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通过制作展示牌,展示资料图片,在校园内展览。

2.制作电子小报,在校园网上展示。

附:

学生制作的电子小报:

报1

小报2

小报3

小报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