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表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春华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申报日期      2007930                     

 

拟结题时间:       200912                        

 

 

 

 

 

 

 

 

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1、常州市教科研课题均填写此表。

2、申报人不需填写“项目类别”和“编号”。

3、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三份。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蒋文伟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196106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术职称

中学高级

研究专长

教育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051988784232

通讯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邮政编码

213101

电子信箱

Jhxy8803@{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蔡小玉

中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具体管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孙亚珠

中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展开

陆金华

中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研究过程管理

张春华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课题方案、活动的设计及各类评价及资料收集

董福娣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低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蔡琴燕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低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严菊华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王春华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钱云涛

中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高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高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

邵丽萍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本课程开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研究

钱燕春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本课程开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研究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本课程开发与体艺学科的融合研究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本课程开发与科品学科的融合研究

丁文敏

小学高级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教育心理学

负责本课程开发与英语学科的融合研究

全体教师

 

 

教育心理学

参与课题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工作

 

课题主持人(20078月前)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省级

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00412

主持

已于200612月顺利结题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师角色的思考

武进日报教育周刊

20069

课堂教学要消除误差积累

课程与教学

20053

奏响和谐校园新乐章

江南时报

200612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礼记》日:“入国而问俗”;《札记·王制篇》云:“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候,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俗”。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我们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期盼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主要思路

本课题将文化的视角来开发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1.课程目标:

⑴总体目标: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

⑵具体目标

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通过研究,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学段目标: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低年级侧重于认识民俗文化的兴趣;中年级侧重于培育学生热爱民俗文活动的情感,高年级侧重于培育学生参与优秀民俗文化活动的能力与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

2.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从“节庆民俗”、“民间礼仪”两方面开发校本课程。

节庆民俗文化课程开发构想:

专题

内 容

学段课程形式

实施目标

正月·红红火火过大年

——“礼仪教育”

1、过春节2、闹元宵3、猜灯谜4、看龙灯

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时间,主要开展民俗文化趣味活动;中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娱乐性主题活动;高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主题性探究活动。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加深对家乡节庆习俗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风俗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月·清明时节雨纷纷

——“感恩教育”

5、二月二龙抬头6、清明习俗

三月·忙趁东风放纸鸢

——“勤劳教育”

7、风筝8、麦杆做箫9、刻纸

五月·端午节粽子飘香

——“气节教育”

10、学腰鼓 11、织网袋12、包粽子

七月·七夕宫娥乞巧忙

——“人生观教育”

13、七夕14、鬼节

八月·中秋月圆人亦圆

——“亲情教育”

15、中秋习俗16、月饼圆圆

九月·重阳黄花分外香

——“敬老教育”

17、香包18、茱萸19、重阳糕

腊月·腊八喝粥年有余

——“勤俭教育”

20、腊八粥制作

民间礼仪文化课程开发构想:

 专题

内 容

学段课程形式

实施目标

生日

——“生命教育”

诞生礼

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时间,主要开展民俗文化趣味识字活动;

中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娱乐性主题活动;

高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主题性探究活动。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加深对家乡婚丧嫁娶、生辰交往礼仪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风俗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年礼

做寿礼

婚嫁

——“勤俭教育”

定亲礼

祭祖

过嫁妆

婚礼

丧葬

——“感恩教育”

葬礼

祭祀

  3. 课程形式及形态

课程以开放的形式存在,以书面形式形成某一课程,确定课时目标、课时内容、授课的基本手段等。课时长短以具体的需要来确定,原则上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时间,中、高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实施

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动手实践、主题表演等相结合,由“形式课堂”走向“非形式课堂”,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

4.课程评价:

1)本课程的评价可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两个大的方面进行。

2加强实施过程的评价。

a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程开发组,加强校本研究。

b学期初,各开发组根据上述两项研究要求,提交开发方案(课时计划、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教学用具等)

   c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论证、批复。

d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教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e每学期期未,学校组织统一考核。各年级段组织师生成果展示。

f对校本课程开设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评教评学满意率为优者另外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重要观点

文化育人。目前,未成年人的成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新形势迫切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把文化育人上升到学校教育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育人的客观规律,在各种文化势力的争夺中赢得青少年。我校开发的此课程,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我校学生,采取他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必将为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间。

活动育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是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民俗文化教育内涵的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德育与课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中的作用。通过德研、教研有效整合,尝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让这些被“洋快餐”“洋文化”所包围的学生,能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国度,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爱国思想。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立足于我校实际,立足于师生生活,以构建学生主题性教育系列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拓展基础课程,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寓教于民俗传统文化中,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对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基础:主持人已有的与该课题相关的成果。

    主持人蒋文伟校长是一位科研型的校长,曾主持过常州市级“九五”重点课题《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此课题于200412月顺利结题),主持过省级“十五”教科课题《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此课题已于200612月顺利结题),及多项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课程开发的基本操作方法。学校曾成功开发过校本课题《名人教育》《蚕桑文化》等多个校本课程。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我校九八年通过省级实验小学的验收,学校已组织教师开展了多轮各级别的课题研究工作,曾获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兴校”是我校实施主动发展的战略之一,近些年,随着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校有教职工68人,其中获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的21人。此外,我校是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校园网获市一级网站称号,学校图书馆为常州市示范图书馆,这些都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硬件保障。

具体负责人蔡小玉,曾主持过省级九五教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具体负责过省级“十五”教科课题《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曾在省级刊物发展科研论文二十多篇;孙亚珠老师曾多项主持区、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且有多篇论文在区市级论文竞赛中获奖;陆金华老师曾主持省级子课题《“两自一归纳”学习模式的研究》是省级“十五”教科课题《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子课题《教学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负责人,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其他主要成员都参与过常州市级《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和省级“十五”教科课题《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都具备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本课题于200612月通过区教育局教科室评审成为区级课题后,我校已组织教师对该课题的方案进行了学习研讨,并约请专家作现场指导,使老师们在熟悉课题方案的基础上,对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理念,我们将着重做好两方面的管理研究工作:

⑴加强过程管理

a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程开发组,加强校本研究。

b期初,各开发组根据上述两项研究要求,提交开发方案(课时计划、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教学用具等)

   c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论证、批复。

d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教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e每学期期未,学校组织统一考核。各年级段组织师生成果展示。

f对校本课程开设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评教评学满意率为优者另外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⑵构建评价体系

a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评定,分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成果三方面评价。评价以学生评教、学校检查等方式进行。

b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将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师评、生评、家长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自评与互评。使评价活动所发挥的诊断功能能为学生学习优秀民俗文化真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78

 


20079

学习理论,完成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蒋文伟)

课题方案1份,理论学习笔记若干

第二阶段

实证研究

200710

 

20088

根据课题方案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工作,撰写阶段报告。(全体成员)

“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题材料:电子教材、活动方案、活动案例若干;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现场展示;阶段报告1

第三阶段

实证研究

20089

 


20099

根据课题方案开展“民间活动”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工作,撰写阶段报告。(全体成员)

“民间活动”文化活动校本课题材料:电子教材、活动方案、活动案例若干;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现场展示;阶段报告1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

200910

 

200912

收集材料,分析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全体成员)

结题报告、课题专题网站、校本电子教材、活动案例等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结题报告1份、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本关电子与文本材料若干;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现场展示;教师论文、案例若干;学生研究报告、习作竺若干。

完成民俗文化校本课题的开发,编制出有一定体系的校本电子教材;在组织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全体课题组成员。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0912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