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研究》 第二阶段计划 陈淑娟执笔 一、成果回顾: 自研究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们基本上经历了这样的研究历程:理论学习——引路课导行——进行行为设计——按设计进行备课——课堂实践检验——集体研讨——学习修改验证,如此循环往复。目前,已初步完成读写结合课、情境作文指导课等课型操作设计。对情境作文创设进行了研究。我采用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出多种情境创设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好的方法产生。对作文批改进行了尝试。对批改的流程做了探讨,决定用修改符号改作文。至于评价的标准、批改的时效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存在问题: 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来看,学生作文时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体会不到作文的用处与价值,欠缺基本的成就感是其作文兴趣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当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时,他便会乐此不疲。本学期着重培养学生书面积累和作文表达。 三、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理念,为了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其习作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本学期拟订以下研究内容。 1、以课本为基本教材,重点迁移读写过程,训练读写习惯,迅速提高读写能力。 2、从激发兴趣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玩中感悟,练中去学,不断开掘作文的源泉,开拓学生的视野。 3、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因材施教原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4、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5、学会“采蜜”。 6、形式灵活多变,激发作文兴趣 四、研究策略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两真”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因此,作文来自生活。只有来自生活,作文才是真实感人的。 但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和学校中解放出来,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他们能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写“情境”作文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具体策略有: 1、感受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鲜活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我们有意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并认真组织学生观察体验,抒发真情。如:带学生观察四季如画的校园,发现美,表达美;举办各类活动:好书推荐会、演讲会、故事会、联欢会;和同学们一起测量、称重、做实验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习作素材,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2、关注家庭生活 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是温馨美好多彩的,因此,他们的个性也表达得更为鲜明、率真。在“情境”作文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到家庭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 3、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适时地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物质文明建设,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学生清扫大街,到超市购物、到田野游玩、观看拔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关注现实,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热爱生活。 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耳听一听,亲口问一问,亲手做一做,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容不迫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积蓄在胸,倾吐也就不成问题了。 4、评议作文重在议 由讲评作文走向评议作文,我想老师都转变为了这样的观念。但在评议这个环节上,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好的,大多数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而评议作文轻描谈写,其实评议是作文最重要的环节。评议是集集体的智慧,相互交流与沟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可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往往不会修改,评议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指导学生作文是每文必评,评议作文时我是把“议”放在重点上,为什么呢?“评”主要侧重“写得怎么样”。“议”主要侧重“为什么这样写”。“议”能激起学生的质疑、讨论、争议,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态度。 五、具体安排 九月份: 1、组织课题成员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总结上学期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唐友芬老师上研究课。 十月份: 1、强化新课程理念学习,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2、按照课程计划,上交相应的教学反思,或在学校论坛,博客上发表。 3.王海霞老师上研究课。 十一月份: 1.观摩录相课、评课、学习案例。 2.加强理论学习,并在自己的课堂中深入实践,反思、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 3、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朱丽敏老师上研究课。 十二月份: 1、学期末进行课题研究经验或论文交流。 2、阶段小结,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档。 2009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