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计划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chenshujuan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研究》

阶段计划

陈淑娟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普遍存在着写作畏难情绪,学生视习作为“苦事”,“习作难,难习作,文难作”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年龄小,缺乏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持久的动力。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赞科夫说的那样:“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要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对习作有兴趣,心情愉快地写,写出来的东西就有真情实感,习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而小学生的兴趣并不是生而有之的,探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化解学生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提高习作训练效果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策略的研究”研究课题。

二、研究内容:

㈠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树立“大习作”观。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能用自己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学生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完整而统一的过程,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应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割开来。可以说,这种阶段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㈡探索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策略。

1.从习作心理上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是动机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好习作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习作的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习作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写作的兴趣才能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高度的习作热情,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用心地思考,主动地练笔。

2.从习作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切创作都离不开生活。学生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迷人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事物的联系,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新事物,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强烈欲望。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在写作中,学生普遍存在选材单一、范围狭窄的弊端。教学中,教师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积累材料方面的指导,还应尽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校园樊篱,深入到社会中去,让作文的内容鲜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之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4、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价方面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

、具体安排:

一月份:

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招募研究人员,落实研究任务。

二月份:

1.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

2、参加课题组举办的相关理论学习。

3、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陈淑娟老师上研究课

四月份:

1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孙娟春老师上研究课

2、强化新课程理念学习,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3、按照课题计划,上交相应的教学反思等资料。

五月份:

1.观摩录相课、评课、学习案例。

2加强理论学习,并在自己的课堂中深入实践,反思、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

3、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夏海燕老师上研究课

六月份:

1、学期末进行课题研究经验或论文交流。

2、阶段小结,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档。

 

2009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