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实验小学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3-4年级教师
教学材料:选编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授课时间: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3至4年级学生
一、 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衔英佩实、浸明润昌、沐仁浴义。在小学生中强化民族文化根基,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学校的省级“十一五”教科研课题《开展经典诵读,弘扬民族文化》,已经立项。为配合课题研究,确实急需适合学生诵读的教材。
因此,学校决定开发一套《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课程目标下: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中国传统的经典诗文,熟悉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名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作好“量”的储备。
2、了解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初步涉猎成语、歇后语、对对子、名言警句等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让传统文化文学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3、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吸取人生智慧,陶冶美好情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程内容:
1、 古诗词经典名篇系列,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篇目以及一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
2、 蒙学名篇以及古文名篇,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和唐宋散文名篇等。
3、 经典成语系列、对对子系列、歇后语系列、名言警句系列。
三、 课程实施形式、途径
每学期安排16课时左右的教学内容,利用每周的一节校本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利用早读课、早会课等灵活机动安排巩固或拓展诵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电子教材诵读学习,或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开展学习、巩固。同时,在学校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环境渗透,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1)环境渗透: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通过板报、墙报、专栏、广播、多媒体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之时耳濡目染,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使枯燥的诵读成为美的享受。
(2)活动渗透: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
每学期一次专项活动(赛诗会、“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展示: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古诗文研究优秀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每学期评比一次班级“诵读高手”
每年一次跟家长联合汇报会(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
(3)学科渗透:与语文、品德 、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巧妙渗透。
四、 课程实施建议
1、课程要以学生的朗读、背诵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切忌过多讲解古诗古文的意思,背诵解释等。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背什么、必须背多少。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诵读内容和材料,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在检查诵读情况的时候,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比如有的内容适宜接龙诵读,有的内容适宜对读,有的内容适宜表演等。再比如“三八”节前后,可让学生背背歌颂母亲的诗文,夏季到来可安排学生读读夏季的古诗等。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五、 课程评价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因此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手段,才能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评价的主要形式有: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生生(或师生)相互观察评价;过程激励评价;家长督促鼓励评价等。
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诵读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