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7-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露

 

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策略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蒋露
【摘要】小学1~2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画内容后,明白图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能清楚完整地写出图画上所表达的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往往看不懂图意,也不知如何表达,即使理会图意,写出的话也呆板没有生气,千篇一律。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抓住题目要素,按顺序、有侧重点地观察,启发思考,发挥想象,丰满作文血肉等方面展开探讨,寻找解决之道。
    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训练,是写作的基石。它是培养刚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好写作基础及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是现在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法及时捕捉身边转瞬即逝的素材,不会仔细观察,不能发现图中的重要信息;有时看懂了题意,却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千篇一律;写出的话言之无序,表达不清;不能进行合理的想象,思维跳脱等。教师应该怎样指导看图写话,扎实地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质量,这是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基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我就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兴趣是写话最好的老师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作文是由说到写的过程,所以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敢说、会说、爱说。以往低年级的说话训练,好多老师只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画面,学生“依样画葫芦”,或是“教师示范说,学生学着说”。这样简单的重复训练,在刚开始进行说话训练是可以的,久之,便有点乏味了,不容易激发儿童说话的热情。我认为说话训练应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个说话练习环节:“稻子黄了,像(     )。高粱红了,像(     )。棉花白了,像(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因为有很多孩子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水稻、高粱和棉花,而是利用课件出示这三种农作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认识。在直观的感性认识下,学生马上展开想象力的翅膀,纷纷举手发言: “稻子黄了,像闪亮的金子”“高粱红了,像红色的火焰”“棉花白了,像可爱的小绵羊”……这样的效果比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费力地讲解和苍白空洞的语言要好得多。在平时的练习中,说话训练还可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我给学生出示:“下课了,校园里真热闹啊!小朋友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个说话练习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非常融洽。
二、语言积累是写话的前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文章都是有字、词、句组成的,如果肚子里没有好词好句,虽然把句子写通顺了,干巴巴的,也不能称其为好的作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做诗也会吟。”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在平时,我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背诵精彩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文等,做到熟记于心,朗朗上口,这样才能无意间进行运用自如。比如,学生在学习了语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第一单元后,我将第一单元春天为主题的课文、对联、古诗、四字词等积累背会后,再搜集积累相关内容,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说话运用,然后以《春天》为话题,进行指导写话练习,这样,学生首先有课文内容为范文,有积累的语言的功底,加上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在前期经验和后期教师教学指导和引导中,有了说话和写话的素材,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会观察,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看图写话的基础是要学会观察,这是进行看图写话的重要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都还比较弱,在观察图画时容易被无关紧要的事物吸引,或漫无目的,毫无顺序地观察而抓不住要点。教学大纲对低年级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
看图写话一般包括单幅图看图写话和多幅图看图写话两种类型。我们在教学生看图时要让学生找出图中所表达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弄清图意及这幅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从总体上对图画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图的细节进行认真观察。比如:环境,人物的表情、动作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深入进行观察,用有趣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使学生有不同的新发现。作为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多幅图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们先忙着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我们要让他们先连续观察几幅图,因为这几幅图连在一起就交待出一个完整的情节。我们教学生学习一篇记叙文时先让他知道主要内容,看图也是这样。先把这几幅图连在一起看,把表达的大概情节抓住,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然后再一幅一幅具体细致地看。这样练习才能掌握观察几幅图的方法。
四、启发思考,发挥合理想象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平面的,静止的,只是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却无法体现出来。仅仅就图论图地描绘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动作、神情是无法让形象鲜活起来的。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图上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中的人物动起来,使其不但有动作、神情,还有语言,有思想,才能使画面内容变得丰富充实起来,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呈现一幅图:一位老奶奶跌倒在地,旁边的菜篮的东西撒了一地,一个戴红领巾的小朋友路过赶紧把她扶起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1、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2、图上有哪些人?3他们遇到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通过引导,把与画面相关的细节、想法及情感也融进了画面。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跃了,画面丰富了,写出的话也生动了。
五、理顺思路,乐于写话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拿起笔感到没话可写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怕自己写不好,而不敢动笔,产生“怕”写的思想。从想象到写话,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口头表达。低年级学生表达时,往往缺少条理,不连贯,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说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有头有尾,语句完整,条理清晰,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话。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先找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做示范,然后再让其它同学仿照来说。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合理等独特之处。比如在教学三年级写话练习《会“跳舞”的鸡蛋》,一个学生在观察鸡蛋实验后说:“鸡蛋浮起来了。”我把这句话写了下来,然后在后面加了 “晃晃悠悠,像(     )”,他的眼睛马上亮了起来,飞快地说出了“鸡蛋浮起来了,晃晃悠悠,像喝醉酒的老汉。”经过小小的润色,句子生动形象起来了!
在“看”、“想”、“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图画上所反映的内容写下来,这是学生作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以上的层层训练,再来写话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总之,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几个环节的训练,无论画面内容如何,也无论是几幅图的看图写话,孩子们都不会觉得无处下手了。
六、积极鼓励,促进写话
想让在写作上刚刚起步的孩子们越写越有劲,越来越自信,就得让他们的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承认和肯定,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要多表扬,多鼓励,培植他们“我想写、我要写”的意识。比如对于写的好的学生,我就请他们把自己写的话朗读给全班小朋友听,读完后再进行点评和鼓励,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就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下次的写话训练中。
写话训练是个极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应让儿童多“看”、多“想”、多“说”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富有个性。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写作要从小着眼,千万不能贪大贪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葛银栓《开发课程资源,弘扬母语文化》,语文教学通讯 2008(5)
[2]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 ,语文出版社 2002-4-1
 [3] 戴戋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段经验专辑》 ,沾益教研室 2006年第1期
[4] 黄小燕《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校长阅刊2006年05期
[5]王有声《从看图写话到独立作文——辅导低年级儿童协作入门的技巧》,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01期。
[6]胡振坤著《小学心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崔峦《语文课程标准》, 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8] 叶海良《 现代语文》 , 2007年
[9]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10]黄美华《激励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福建教育.2007(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