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情,“读”具风采
发布时间:2017-12-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美艳

 

 ——浅谈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策略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周美艳
 
摘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着奠基般的使命。本文主要围绕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出现的问题,朗读的主体,朗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朗读教学 朗读主体 朗读策略
 
随着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热播,朗读再次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词眼儿,也成为了当下的一个“主旋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由地乘着这个热潮,审视起当下的朗读教学来。
 
问题篇——状况百出
1.课时目标不鲜明 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总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搞“一刀切”。
2.年段目标太笼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没有对“朗读”的目标界定。在各学段的目标中,只是按照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的思路来界定“朗读”目标和内容,仅仅停留在朗读层阶的表述,只见技巧要求。
3.朗读指导走形式 有些老师根本不重视朗读,只注重理解感悟;有些老师虽然强调“你读懂了什么?”,却很少追问“你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这样读?你想表达什么?”
4.朗读评价不到位 有的课堂上朗读评价完全缺失,有的只关注“他读的怎么样?”“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这样的朗读技巧,而忽视引导听众说说听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5.朗读主体搞“缺席” 老师们最爱问“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吗?”类似的话语,好似朗读只是借由朗读者的口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朗读者成了作者情感的传声器,而忽视了朗读者这个主角。
思考篇——寻找原因
归根结底,这是大家对朗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理解不到位,是“为读而读”还是“为人而读”的理念的交锋不明导致的。其实,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乃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审美的朗读主体——朗读者。朗读基于人,朗读通过人,朗读为了人。因此,朗读教学不是为了教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教人。这一点,《朗读者》无疑已经通过栏目名称对栏目宗旨,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显然,栏目真正关注的不是“朗读”,而是“朗读者”。从人出发,借由朗读这座桥梁,重新确证人,这是《朗读者》成功的秘诀,也应该成为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实践篇——探索策略
课标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从横向延伸的角度来看待朗读的,这样的层阶体现了朗读技巧品质的不断提升。笔者就遵循这样的规律,来谈谈朗读指导的策略。
一.在读通上花时间,让朗读“返璞归真”
所谓“读通”,即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一线的语文老师对此最有真切感受:做到这点还真不容易!因为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状况:遇到刚学的或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就会打愣,常常会习惯性地添字或漏字,有时因不理解长句子中的逻辑而读破句子。
1.示范是根本的策略。
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质。优质的范读,给学生呈现完整的作品,带去听的享受,会听的孩子慢慢就会读。尤其是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各种能力相对较弱,这点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关键是将朗读教学纳入备课范畴,对文本朗读和朗读指导进行全面、深度的设计。以一年级的《秋天》为例,教师在范读时,着重从以下几个节点进行示范:第一是轻声,如凉了、黄了、叶子、那么、来了;第二是儿化,如一会儿;第三是变调,如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一;第四是叹号,如“啊!秋天来了”;第五是节律,如“那么……那么……”“一会儿……一会儿……”。抓住这些文本语言的关键点、疑难点、规律点、突破点,有的放矢,重锤敲击,就能起到一石数鸟、事半功倍的读效。
2. 量规是评价的标准。
量规,就是针对具体朗读内容所制定的要求,也是师生评价的标准。每一次具体化的朗读指导,都应该做到读前有尺度,读后有评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于谦的《石灰吟》时,我们不妨提供这样细化了的朗读量规:①读准“锤”“焚”“浑”等生字;②读出七绝“四三停延”的节律;③朗读时有意识地强调“山”“闲”“间”等韵脚;④“千捶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浑不怕”能重读;⑤“清白”能读出扬调,“在人间”能读出延缓、上扬的语调。有了这样的量规,学生练习时有“法”可依,评点时有“理”可言。
3. 时间是效果的保证。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公式:15+5﹥5+15,意思是初读时,用1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用5分钟师生讨论,教学效果远远好于5分钟读书,15分钟讨论。因此,教师不要急着理解课文,不要怕耽误教学进程而压缩朗读时间,让读通课文蜻蜓点水,草草收兵。慢工出细活,只有一遍一遍地练习,读通才会功到自然成。记得以前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对余老师的朗读指导印象非常深刻。从课题的朗读,到朗读课题与文本之间的停连,再到句号的停顿,然后到“都”的语音轻重,余老师都很有耐心地逐词逐句地指导,鼓励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对于朗读,我们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孩子,你慢慢来!从而保证朗读时间的充裕。
二.在读懂上下功夫,让朗读“有质有味”
所谓读懂,就是通过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的内容,弄懂词句的含义,感悟稳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韵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地方,我们不妨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1.咀嚼关键词,让朗读更有“质”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缺失理解就导致缺乏感悟,就会呈现出“小和尚念经”的现状,导致读之无味。因材教师要抓住文中的精妙之处——“字眼”“词眼”,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层层咀嚼,理解、感悟文中的精妙,从而使朗读更“有质”。
如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的第五、六自然段时,笔者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哥伦布心情的词语“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然后探究其原因,由此感悟到哥伦布返航时悲喜交加的心情,为胜利返航而喜,为留在岛上的船员的生命逝去而悲,所以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然后他的心情立即就转变为又惊又喜,惊的是船员们居然没死,喜的是他们还活着。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批文而入情,朗读前一部分时语调缓慢,语气低沉,而朗读后一部分时充满激情,预感节奏强烈,心情的转变显而易见,朗读自然而然地有了质量。
2.咂摸关键句,让朗读更有“味”
如果说带着理解的读让学生的读保证了朗读的“质”的话,那么关注语言特色读出感情的读则是得“味”的读。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关键句找寻到文本所表达的内涵、本质,朗读就奏响了与文本的共鸣。教师不需要可以灌输给学生哪些词要重读,哪些地方要声音延伸,学生在咂摸体验中,就会无师自通。
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小鱼的命运始终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疫情体验一只只被困小鱼及其亲人的内心世界,“太阳曝晒”“水源减少”“亲人永别”……“鱼儿”们纷纷切忌体察,感同身受、声情并茂的朗读油然而生,真切地传递着被困小鱼的焦灼、痛苦、无奈、企盼……
三.在读出感情上巧点拨,让朗读“真情流淌”
情感,是朗读教学的灵魂。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提到,当我们拿到一篇作品时,要想通过朗读让听者理解文字的含义、情感,首先是朗读者自己要深入的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标的的情感,然后再次基础上,朗读者根据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迁移到自身,在朗读时对作品进行一些朗读技巧上的处理,是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以此来表现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理解”—“迁移”—“转化”—“表现”的过程,体现着经历了“忘我”“有我”阶层,最后到达“人我合一”“声情合一”的最高境界。
1.反复涵咏,让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反复朗读,美读,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受到诗中所状之物,所咏之人,所抒之情。有的诗章,反复咏唱,你能从诵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情感美来。
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例,笔者为引导学生反复感悟“陆游为什么对子聿说这些话?”一下子创设了六个情景:“也许子聿天资聪颖,但调皮顽劣,于是他对子聿说——”“也许子聿饱读诗书,但不求甚解,陆游怕他将来只会纸上谈兵,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对自己疼爱的儿子说——”“也许,陆游回顾自己一生夙愿为了,希望子聿继承自己的理想,为国家效力,所以他对子聿说——”“作为一生想报效国家,为国出力的陆游,夙愿未成,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74岁了,经历过奸人的陷害,经历过朝廷的冷落,经历过铁马冰河驰骋沙场,也许,此时,他对子聿充满了殷殷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完成父亲的夙愿,为国家出力。所有,他对子聿说——”“然而,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陆游的诗留在了子聿的心里——”“至今,八百年过去了,这首诗已成经典,激励着你,激励着我,启发着你,启发着我,做学问,孜孜以求,做学问,学以致用啊!此时,生活在八百年前的陆游,他谆谆教诲子聿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这样,在复沓式的朗读中,教室中,仿佛回荡着陆游的声音,这声音,不仅穿越了时空,更穿透了师生的身心哪!
2.交流感受,让体验在朗读中自我
朗读体验指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情绪感知、审美情感和人生感悟等。在实际情境中,存在三个层次的朗读体验:一是对朗读的语言体检,即语言感,属于物理层次;二是对朗读的形象体验,即形象感,属于心理层面;三是对朗读的意蕴体验,即意蕴感,属于哲理层次。
周益民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民间故事《九色鹿》时,就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翘起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真想踹上一脚,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哪些地方让你终于松了一口气”。问题看似随意,却从朗读者的朗读感受出发,具体可感,趣味横生,指向文学欣赏的重点,指向朗读者的内心体验。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着奠基般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摒弃错误的观念,确立朗读主体,用心、用情,有策略、有温度地指导学生朗读,让朗读教学脚踏实地,从而实现培养朗读者这一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3C版《以声传情读出“真我”》
《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5C版《书声朗朗,读出课堂最美旋律》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3C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2015年第6期《高效朗读指导策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