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梦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李梦婷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技能。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成。”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教学,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发展其主体能动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其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兴趣就是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活动主题选取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并尊重他们所选择的适当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对活动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每句话、每次上台的展示。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这样有助于孩子日后的自主学习。如低年段的语文综合性课堂上,就会以“我们的主食”、“蔬菜园里的秘密”等为学习主题,这样的主题选取基于儿童的发展,贴近儿童的生活。整堂课孩子们都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同时,学生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校园、自然、人文等也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尽可能开发出各种教育资源,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科学整合,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目标可分为三个学段,设计的活动领域有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各学段侧重不同,涉及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学习内容也逐步提高。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确定活动范围、学习内容及活动形式。例如,低段学生年龄小,侧重提倡观察学习,尽量引导他们去观察蜗牛、树叶、蔬菜等事物,去玩“老鹰捉小鸡”、“过家家”等有趣的游戏,来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从中段开始侧重社会实践性学习,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从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来看,课堂上应落实“四个结合”,即落实“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课内外相结合,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教学理念。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实质上就是语文资源科学整合的重要体现。如以“赞美春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举办“春之声”诗文朗诵会,也可举办“春之画”手抄报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确定主题,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
1.以紧扣单元目标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并把握每单元内容的“主题特色”,发挥其编排优势,将阅读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设计系列实践活动。让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成为单元知识序列的再造、拓展和升华。如在学习完《秋天》后,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顺势布置了“搜集秋的足迹”的活动。孩子们搜集了各种秋的的足迹:叶子、枯花、树根、小种子等,在搜集中孩子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番仔细观察,再加上学生们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诞生了。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品秋”品析描写秋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秋”,有图片、文章、花卉、树叶、果子、小报等。在展示时,学生们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座花园房子,并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园房子的故事;有的用一颗颗果子在大纸上粘成一个“秋”字;有的朗诵一首秋天的长诗;有的用笔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秋天。
2.以各种节日、纪念日为主。一些特殊的节日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大好机会。例如每年的母亲节,是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情感的好时机。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关爱、呵护自己的点点滴滴,体会母亲的辛劳,内心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搜集讲述中华传统感恩的典故:卧冰求鲤、卖身葬父、扇枕温衾;阅读有关描写母亲的文章;朗诵赞美母亲的诗句;帮助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又如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途径了解节日的来历,还让学生现场学习包粽子、编蛋袋、编手链。之后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端午节思维导图,说说各自是怎么过节的,有什么新收获。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不但体验到了节日的快乐,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增长了很多知识。
3.以经典诵读为主。教师把语文学习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如我结合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开展,设计了以“遨游诗歌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了“金话筒”诗歌朗诵会、“谁是小博士”诗歌知识竞赛、“好诗大家读”推荐活动、“画中寻诗情”诗音画活动、“争做小诗人”儿童诗创作展示。学生们抢答试题,激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一个个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尽情遨游在诗歌的海洋中。
4.以观察实验为主。教师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如组织二年级学生开展以“蔬菜园里的秘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蔬菜园,引导他们观察并写观察日记。又如在三年级成长礼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以“我的小植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蔬菜的种子,种在花盆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润物无声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5.以本土文化为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以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特产”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常州特产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并给常州特产做广告。学生汇报出了很多有特色的广告词,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另外,在组织开展“寻名人踪迹”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实地参观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新知识。
6.以调查研究为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对校内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调查,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如端午节来临之际,组织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人端午节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们纷纷行动。针对调查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指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写了调查报告。虽然孩子们的调查报告略显稚嫩,但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调查问题的关注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也看到了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拓宽渠道,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是培养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1.积累生活经验。生活是认识的源泉,小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将知识与经验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习方法的获取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在学校生活中,应注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和读书活动;在校外指导学生调查走访、查找资料等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以便使他们大量、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2.组织参观游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学校开展演讲、办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等。如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话春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采访,调查了解相关的“春节来历”、“写春联”、“贴福字”、“做年夜饭”,让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用图文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采访、调查所得。
3.指导实践探究。指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探究中,加强对学习语文的体验。例如,让学生走向田间,接触蔬菜园,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过程,并摘记实践所得,然后让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
4.与其他学科融合。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综合运用。如学完《燕子》一课后,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小组,或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歌曲、或画春天的画,或采集蝴蝶及其他昆虫标本,或踏青拍摄有关春景的照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实践体验为桥梁”的教育观念,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密切。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能架起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桥梁,还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孟娟.生活即教育——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2.黄键.浅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
3.王少霞.综合发展 多向延伸——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与内容【J】甘肃教育.2007(1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