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反思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春华
当接到每年级要开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时,我心里很着急,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会什么课外阅读呀?这课怎么上呀?后来经同事启发,对呀,可以上绘本阅读课呀!从来没有接触此类课型,我上网查找了大量学习资料认真研读,还有机会到湖塘花园小学听了一堂绘本课外阅读课,心中终于有了一些数。绘本阅读课,内容是一个整本书,而且是一个用图画和文字一起表达的图画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学生从没有看过这本书,学生在上课以前也不需要进行任何预习,从课程的定位来说,它应该是属于课外阅读或者是略读的范围,从教学目标来说,它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学生从阅读绘本走向爱上阅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我最终选择了《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加拿大菲比.吉尔曼的绘本。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犹太民间传说。作者用重复而富有节奏的文字讲述了一位智慧而又慈爱的老爷爷用慈祥的爱心和灵巧的双手,把一块料子缝制成温暖、舒服的毯子,又把旧了的毯子制成了衣服、领带直到很小的一粒纽扣。一块很普通的布料在不断地变化,一份长者的亲情,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图画则细腻地描绘出充满浓厚人情味的小镇和约瑟的家庭,画面下方的老鼠家庭更带来额外的阅读乐趣。
这节课,我想渗透一下思想:
1.绘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因此在教师带领孩子一起阅读时,把图画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通过阅读图画,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适当停顿,让孩子们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这样就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阅读绘本,应该结合绘本的各种特点来进行互动的阅读。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来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
3.以课堂为展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师生共同创设“书中有乐,读中有乐”的氛围,在阅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上下来了,同学、老师都兴致勃勃,我也觉得绘本课真的很有意思。下面整理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环节吧。
1、介绍书的封面。从封面开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指导。尤其是图画书,封面可以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整本书基本的基调,主要的形象,文作者,图作者,译者,出版社等等。
2、讲述。这堂课最主要的是老师对故事的讲述。讲述,不仅仅是听故事,更是阅读的指导。这个教学环节是图画书教学的核心环节。讲述看来,既容易,又不容易。讲述大概可以分析为:讲述故事和讲述以外的指导阅读部分。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故事本身的节奏造成了讲述部分课堂的教学节奏。在第一次,第二次讲述爷爷为约瑟将破旧的毯子做成一件奇妙的外套,老师自己朗读,“爷爷拿起 ……,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老师做起了喀吱喀吱剪、缝进缝出的动作。)“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第二次将外套改成一件奇妙的背心的时候,学生凝神再听老师的朗读和讲述,到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跟着老师一起开心地说,开心地做动作了。就像是音乐中的主旋律,不断的重复,不断地再现,在开心地说和做中,师生沉浸在对爷爷的赞叹、语言的节律中。
3、让学生去猜测情节的发展;
每一次约瑟拿着已经老旧的东西去找爷爷,爷爷一定有办法,可爷爷会把它做成什么呢?我每次在这个地方都会让学生去猜一猜,做一个自己的设想,其目的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下面情节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让学生仔细去阅读画面;
图画书的很多的蕴涵往往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不会注意,阅读只能是浅层次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指导学生去关注图画书的细节,例如:
师:“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
约瑟愿意丢掉毯子吗?看看约瑟的神情。
师:这幅图上,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妈妈什么时候生了小宝宝啦?故事有没有告诉我们?(书翻到前面)
师:小妹妹手后边藏着什么?好像是一条毯子。这条毯子上有白云的图案,这是不是也是爷爷为她缝制的呢?
5、适当补白。图画书的语言很简洁,意蕴却很丰富,往往存在着很多语言和图画以外的“空白点”,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空白点,并很好的利用这些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联系表达,那将是非常有效的。
师:“……一件奇妙的外套。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开心地跑出去玩了。”对面走过来的是约瑟的小朋友,他们会说什么?
师:那颗纽扣没有了,一家人都很难过。约瑟的小妹妹在说什么?
师:小妹妹手后边藏着什么?好像是一条毯子。这条毯子上有白云的图案,这是不是也是爷爷为她缝制的呢?这块毯子怎么不送给哥哥呢?还把它藏到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