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传承——体验非遗文化 巧手制香囊
你小时候穿过虎头鞋吗?有没有勾起你的美好童年回忆呢?这不,7月8日上午,横实小联合了常州现代快报小记者工作室,特邀常州市非遗文化传承人虞秀琴前来为小记者们讲解了虎头鞋的相关知识,并现场指导小记者们制作了虎头香囊,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把“指尖”上的童年乐趣。
虎头鞋里故事多
双眼圆睁,目光如炬露霸气。
势如雷霆,额上大王显威风。
这就是憨态可掬的虎头鞋,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虎头鞋是一种为儿童设计的鞋子,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
非遗文化传承人“虎头鞋奶奶”虞秀琴一边展示着她手工制作的虎头鞋,一边娓娓道来虎头鞋的民俗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体态雄壮,貌相威武,又有兽中之王的美称。老一辈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以前还有“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的说法。
虎头鞋寄予了长辈们的对小辈们的期盼和祝福,老人们不仅希望宝贝们健壮成长,而且希望他们长得虎头虎脑、虎虎实实,有虎一样的内在气质。于是,老人们便在鞋的前脸儿和鞋帮上绣制虎或虎头图案。其实,就是借用虎或虎头图案来达到避祛一切邪祟,增加孩子“虎气”目的。
虎头鞋的制作布料最早是家织土布,后来出现了丝绸、缎子、条绒及各种现代布料,翻新变化十分迅速。因为小孩的皮肤娇嫩,纯棉制品比较合适。别看这虎头鞋不大,一双鞋做下来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制作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孩子穿上虎头鞋,兔毛随风飘动,虎头也有了动感。虎头鞋鞋底肥大,插空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为“九子十成”。
“虎头鞋”做好后,送鞋还有许多讲究,讲究的是送双不送单。可送六双、八双、十二双,寓意是好事成双。送的越多,预示着孩子将来的福气也就越大。并且姥姥做好鞋还不能缝鞋带,留下的活儿要孩子的奶奶亲手缝上去,据说这样会使孩子“富贵双全”。
一针一线总关情
为降低难度,虞秀琴奶奶现场指导小记者们制作了虎头香囊,一步骤一方法,手把手地教。虞秀琴奶奶还给小记者们讲解了制作香囊的一些技巧,譬如缝制香囊外皮时针脚要直,封口时才能保证形状好看,缝制外皮时针脚要细密。
小记者们人手一份制作物料,现场学习气氛浓厚,小记者们和家长们听得仔细、做得认真,小记者们更是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问虞秀琴奶奶提出各种问题,只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向虞秀琴奶奶学习手艺,将虎头香囊做得更好。
填充香料、棉花,最后缝制外皮,当一个个小巧玲珑、针脚细密的虎头香囊做好时,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每个人都做出了一枚虎虎生威的虎头香囊。虽然没有虞秀琴奶奶的精致逼真,却也做出了虎的灵动,有的威武、有的呆萌、有的可爱,每个人都爱不释手。
在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制作虎头香囊,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虎头鞋技艺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虎文化,是我国的非遗项目之一。虞秀琴奶奶从2010年成为常州市虎头鞋非遗传承人后,除了孜孜不倦地打造虎头鞋精品,更把虎头鞋的文化传承,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
她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非遗推广活动,赴法国、韩国展示具有江南特色的虎头鞋精粹,让外国人看后禁不住啧啧称赞;她到学校、到社区宣传虎头鞋文化,给大家讲解虎头鞋悠久的历史、制作流程,尽心尽力鼓与呼,让这门优秀的传统手艺不湮灭,让更多的人认识虎头鞋,了解虎头鞋。
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众多民间艺术家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真心希望能让非遗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认识、学习并传承这些传统的文化和技艺,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
据悉,横实小将继续与常州现代快报小记者工作室合作,邀请更多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园,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传承人,认识身边的非遗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