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听了朱燕、陆静两位专家有关阅读提高方面的讲座,感觉收获很多。正如陆静校长说的可以把每一篇课文中的某些片段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来教,我想以后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就可以利用学生们好奇的年龄特点,准备一幅相关故事情节的图画,先出示图画让学生们猜猜“小鸟和青蛙究竟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相信课堂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在教学中多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春天》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再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两位专家都强调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想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低年级还是先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同时还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吸取两位专家的宝贵经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