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在地研学有效提升学生山水品格的实践探索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玉洁
【作者简介】
夏玉洁,女,中共党员。1997年进入横林实验小学参加工作,现任学生中心副主任。从事多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撰写的德育论文获武进区一、二等奖。
【内容摘要】
农村小学研学旅行中怎么植入素质课程,提升学生品格呢?我们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结合周边的有利因素确立研学的内容。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中,要确定研学主题和研学内容,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形式,活动前要有设计,活动中要有探究,活动后要有反思,来完成我们既定的素质课程。
【关键词】
研学 多学科融合课程 素质教育
研学,一不小心就成了现今热门的话题,大、中、小学都在轰轰烈烈搞研学活动。但是,如果只是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听听讲解、看看景点,那只能称之为“旅游”;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到各地仅限于参观、浏览、拓展,那也只算是“游学”。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要根据学龄段设计开发专业线路和课程。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横林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安尚学堂,崇尚培养“安如山、尚如水”的安尚少年,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一贯坚持在研学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山水品格。开展研学课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小学研学旅行中怎么植入素质课程,提升学生品格呢?我们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结合周边的有利因素确立研学的内容。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中,要确定研学主题和研学内容,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形式,分别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完成我们既定的素质课程。
一、活动前要有设计。
我们不光要在“学”上下功夫,还要管“研”的定义,不是任意选择一处地方,闭门“学”,而是应该及早谋划,精心设计,全面布置。只有具备了详细的谋划,才会有精彩的研学收获。
学校组织研学活动前要预先设定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必须围绕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横林实验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规划主要有点亮梦想、走入历史、探索自然、锻炼心智、劳动实践、传统熏陶等。常常以年级组或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家长,有效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活动前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组织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不少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在目的地及景点选择上总是难以让学生和家长都满意。解决这一问题,不妨给家长选择权,听听家长的意见。我们在确定研学旅行目的地后,不妨由教师组织学生设计简单的问卷,在同学和家长、甚至校外的亲戚朋友中进行活动地点的问卷征集。问卷收集后,由学生们对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出最能反映研学旅行目的地文化的景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们更支持此次活动,还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设计和整理调査问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研学旅行学生活动手册》。
《研学旅行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包括:研学地点行程地图,详细攻略,既有活动意义、目标、日程安排、相关准备、安全注意事项、评价等内容,又有前几届学生活动的体会、反思文章、研究成果、课程操作指南等。这钟研学旅行活动手册就像产品使用说明书一样,针对性强。一方面,让生手能够在最快时间适应,效果有保证;另一方面,还可实现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可再生、可复制的良性循环。
二、活动中要有探究。
活动中我们要确立既定的素质课程,如审美观、教育观、社会公德、自学能力等,与实地相结合,布置相应的素质课程。这些需要达成的目标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最终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归纳、总结、吸收,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横林实小的博雅学子更加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研学旅行,让孩子们以天地为书,行中研,游中学,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去上海自然博物馆,追寻生物的生长奥秘,了解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上海交大,同学们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在百年名校的魅力感召下,建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组织同学们来到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一副副陈旧的照片、一份份泛黄的回忆、一件件生动的实物,述说着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了常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孩子们来到了横林余巷,穿梭在余巷的老街里,看着高大巍峨的启秀门,他们参观了冯仲云故居,边走边听爸爸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为增强班级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前往溧阳拓展基地,开展能力拓展训练活动,通过军事拓展活动与生命教育课程融合,培养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学会合作共处,自立自强,练就坚韧的意志。古时候的劳动工具究竟有哪些?传统的犁、水车、石磨长什么样?一(5)班的师生和家长,一起参观了牟家农业观光园,了解了我们祖辈耕种的历史,看到了先辈辛苦的创业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诗句,通过今天的参观体验,一定能更深层的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耕种的不易。三(5)班的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前往“特色果品科技生态示范园”参观,生态园里多种多样的水果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种植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喜欢探究的科学素养!四(5)班学生参观了雪晴乱针绣馆——青语轩。在这里,孩子们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常州乱针绣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独特的绣法,初步领略了乱针绣之美。让非遗文化扎根孩子心田,让孩子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二(4)班的队员们走进了国学课堂,亲身感受国学的魅力。穿上传统汉服,正衣冠、学习见面拱手礼、拜孔礼、拜父母、跪坐礼等基本礼仪,孩子们被我们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所感染,立志从优秀的国学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做新时代的博雅少年!
三、活动后要有评价反思。
研学旅行课程,不只是课中学习,最重要的是课程布置任务的完成,只有督促完成课后作业,此次的研学活动,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全面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让教育管理者掌握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做奠基,也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感知,自我教育。依据研学旅行的目的,本着关爱、呵护、督导、培育、评估的原则,研学旅行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结果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
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我们要力争通过评价提升研学活动的有效性,发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学生对研学的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我们在组织学生活动之前可以设计研学活动过程性评价表格,并以此为依据,活动全程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评价,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围绕活动前确立的研学目标设计,包括时间观念、纪律观念、专注学习、团队意识、文明礼仪等多方面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维度进行,包括带队老师具体负责对每位成员做出公正评价;小组长在研学期间督查小组成员的研学情况,计入过程性评价表;带队老师及小组长随时记录学生的研学情况情况。
终结性结果评价。
小学低、中年级展示成果的形式有手抄报、绘画、摄影展、剪纸、衍纸、晨会分享等。学生们有的用绘画和手工的形式将研学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表达了出来;有的将相机抓拍了旅途中许多珍贵难忘的精彩瞬间制成手抄报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通过评选,各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出,供全体师生及家长交流观赏。有的同学结合成研究小组,大家分工合作,活动结束后形成一本厚厚的“七彩研学之书”,内容包括手绘地图、活动美照、美食攻略、活动感受、反思感悟等等,又是一次能力提升的极好机会。
高年级的评价形式可为研学感受班会交流、校级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橱窗成果展等,还可以是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如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团队的理解,分工合作了微视频《研学路上的团队》,向我们展示了分工、协作是团队达成目标的关键要素;对研学目的地人文、地理有收获的,可以编成话剧或快板等文娱节目的形式来展示汇报……这些成果汇报,就是我们进行终结性结果评价的最好依据。
评价和反思是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更是提升研学活动内涵的最终方式。通过评价、奖励和反思,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规范意识、纪律意识、文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等,是研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走出校园,让师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了解了社会、亲近了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学们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文明有序、互帮互助、永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一次次研学,是一次次特殊的教育与挑战,更是一次次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可以说,研学旅行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践行了“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肩负起了“做打破学校围墙的教育,培养21世纪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赵亮:《研学旅行需要边研边学,且行且悟》2018年5月
龚笛:《研学旅行:探索打破学校围墙的未来教育》2017年10月
赵永文:《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