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算用结合的“度”
发布时间:2018-02-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万美蓉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给计算教学以情境支撑,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既可摆脱以往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本节课表现出来的是过分依赖情境!课中,每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都是伴随着一个应用情境出现,整堂课充满了浓郁的应用味,虽呈现出了与传统的计算教学不同的风格,但教者在课中牺牲了计算本身去换取超限度的算用结合,一节课从头到尾“一用到底”,冲淡了学生对“算”的技能的训练,偏离了计算教学的主旨,也就是没有把握好算用结合中“度”的问题,结果导致教学失去实效、学生计算错误率过高,也是必然的了。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说,数学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抽象性。数学抽象的关键就是应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即“去情境化”,实现“数学化”。而本节课教者只一味地联系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算理,忽略了数学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道理,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帮助学生抽象出解决三步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式,并形成计算技能。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不难发现: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有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早已知晓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郑毓信教授曾强调:数学学习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如何对主体已有的认知框架作出必要的调整、改 造和完善。本节课作为“三步混合运算”,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抽象出解决三步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自觉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做到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一节计算课教学中,不可能把“用数学”贯穿于始终,应找到算用结合的契合点,即考虑算用结合落实在哪一个环节最合适。注意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把算用结合置于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中,由根据题意列综合算式到联系情境理解运算顺序,顺利地实现了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要把握好算用结合的“度”,不能一“用”到底,使学生丧失了进行计算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妨碍计算技能的形成。这就要求教者在计算技能训练的量与时间的安排上应顾及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喧宾夺主,让“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中头彩。当学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后,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比、选择、改错、运用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计算技能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数学化模式,完善原有认知结构。这样做符合我们追求的实效、高效的目标。

在以计算为主的教材中,算用结合是为计算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算用结合也应有极限,如果让计算承载太多的功能,将会使计算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