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应付变为主体发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2)脑科学理论与图式理论
思维导图以其显著特征全面调动左右脑,让左右脑共同且合作运作,极大地挖掘人的记忆力、创造力、迁移力等各方面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的潜能。图式理论指出,人的大脑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抽象化的组织起来,就是图式,它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结构的框架,存在于人的大脑或者记忆里。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者将学到的知识主动建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结构,然后由线条、颜色、主题呈现出来,这就是图式理论的很好的体现。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个人的主动性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教材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引导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强调儿童的发展来自教学,这种教学是一种合作性的教学,不仅仅要了解儿童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还应了解儿童目前所未达到的潜在水平,并逐步达到这种发展水平。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直接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相互讨论,共同交流,共同协商而达成一致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