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加法运算律本质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横林实验小学数学第九周·教研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俞淼娟

为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10,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场聚焦运算律教学的教研活动。沈雪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律》一课,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教研活动中激起层层思维涟漪,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入研讨与反思。

课堂伊始,沈老师巧妙创设“超市购物凑单”与“运动会分组计时”的生活化情境,瞬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拉回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在“超市购物凑单”情境中,学生化身精打细算的“小当家”,面对不同商品价格组合,计算总价时自然地写出“36 + 19 = 19 + 36”“28 + 45 + 55 = 28 + (45 + 55)”等算式。这些源于生活的具体算式,成为学生观察规律的“窗口”,引导他们初步感知加法运算中可能存在的隐藏规律。从具体算式到抽象规律,学生的思维需要跨越一道鸿沟。沈老师适时引入摆小棒、画线段图等多元表征手段,为学生搭建起思维的“脚手架”。多元表征的有机融合,让抽象的运算律变得可触可感,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成功抽象出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与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的字母表达式。

为强化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应用,沈老师精心设计“基础运算优化”与“复杂问题拆解”等梯度练习。在“基础运算优化”环节,面对“28 + 17 + 23”与“15 + 36 + 85”两组算式,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学生迅速发现“28 + 17 + 23”中“17”与“23”相加能凑整,果断运用加法结合律先算后两项;有的学生在“15 + 36 + 85”里灵活交换“36”与“85”的位置,优先计算“15 + 85”简化运算。通过对比不同计算路径,学生深刻体会到运算律在优化计算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运算律的知识,更领悟到“简化计算、追求效率”的数学思想,实现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



课后,数学教研组围绕本节课展开热烈评课研讨。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沈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成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法运算律的本质,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们也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肯建议。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部分教师指出需进一步考量学生学情差异。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速度不同,教学目标应更具层次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抽象推理难度,增加具体算式练习,帮助他们建立运算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拓展问题,如探索多个数相加时运算律的应用,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确保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本次《加法运算律》公开课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沈雪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与教师们的深入评课研讨,让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成长。未来,数学教研组将继续深耕课堂,以教研为帆,以实践为桨,在数学教学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