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蛋糕店进货”的情境跃然黑板,当“十位珠链”在磁吸计数器上灵动翻飞,横林实验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正上演一场“数形共舞”的思维盛宴。陆老师以苏教版《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为载体,将抽象算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十位单位增减”认知模型,在“教—学—评—用”闭环中为后续复杂运算埋下思维火种。
“今天蛋糕店要进34盒鸡蛋,又到货20盒,一共多少盒?”陆老师以“进货清单”为引,将数学问题包裹在“蛋糕师”的职业体验中。学生化身“采购小管家”,用主题图梳理“原有34盒”“新增20盒”等已知条件,在观察主题图时,他们不仅能用“十位和个位”规范表述数量关系,还能主动追问:“为什么只加十位,个位数字不变?”在“说算理—列算式—解问题”的链条中,儿童数学语言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为抽象运算搭建具象支架。
“看!十位珠在跳‘单位舞’!”陆老师将计数器变为“算理剧场”,3捆十位棒(30)与4颗个位珠(4)分列舞台两侧,当2捆十位棒“入场”时,十位档位瞬间亮起5颗红珠——动态演示将“十位相加、个位守恒”的算理转化为可视化的“珠链游戏”。学生用磁贴将“34+20=54”与“34+2=36”并排贴于错例墙,用红色箭头标注十位计算错误,蓝色箭头标注个位运算正确,在“红蓝对垒”中厘清“十位单位化加减”的核心逻辑。更有学生创造性提出:“十位就像大货车,个位就像小推车,大货车运货时小推车不能乱跑!”童趣比喻让抽象算理落地生根。
这堂课是“数形结合”理念的生动注脚。陆老师精准把握一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需求,通过“蛋糕店进货”情境将运算转化为“十位单位增减、个位单位守恒”的认知模型建构过程。动态化教具操作与分层化任务设计相辅相成,有效突破了“十位计算易受个位干扰”的认知难点,形成“教—学—评—用”闭环,为后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混合运算等复杂运算埋下思维火种。
陆老师以“数形共舞”为支点,撬动了从“具象操作”到“抽象建模”的认知跨越,让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堂,成为儿童数学思维启蒙的“第一座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