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之行有感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10月15-16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主办、溧阳市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联合承办的“教育家成长高峰论坛”。
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傅国亮、李希贵、杨九俊、金生鈜、褚宏启五位专家各具风采的报告,观摩了周雨明、张康桥、孙双金分别执教的《清平乐·村居》《牛郎织女》《儿童〈论语〉》三堂精彩的语文课,参观了溧阳市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学校,收获多多。
1、关于教育报告。
在五个精彩的报告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杨九俊先生作的最新的研究报告——《追寻理想的教育——关于学校建设的若干赠言》,我听了之后深有感触。
杨院长以“我们有教育理想吗?”“我们的学校是个什么地方?”“我们基本的教育立场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灵魂?”“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创造教育的特色?”“我们有怎样的教育境界?”等十大问题为依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教育的现状、阐述了理想的教育,奉献给教师们关于学校建设的十句赠言:一、我们期盼、热望、追寻:冉冉出新人。二、让我们的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三、坚定地站在孩子们一边。四、大爱写人生。五、坚守你的教育理想。六、大鱼带小鱼。七、建设道德共同体,明确共同的价值追求。八、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九、大家风度。十、倡导教育家办学。诗一般的语言,蕴含着无穷的深意,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让教师们回味无穷,他将指引我们不断走向教育的新高。
2、关于自由课堂。
听了三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我同样深有感触。过去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随后由“桶论”上升到了“溪论”,由“溪论”又上升到了“泉论”……但不论如何,从这些对教师的要求来看,都是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永远要从教师那里得到水,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使用。”
目前的学科教学受课堂时空和教材的束缚现象非常明显。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我们对课堂“自由度”这一问题缺少研究,如果我们缺乏对课堂及教材更深入的认识,理想课堂的构建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认为:作为理想的课堂就应是提供给学生生成独立的个性,展示独到的见地的自由的场所。我们所说的“自由”并非是教师撒手不管,由学生随意自由漫无边际的学习状态,而是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讨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思从亲历中获得对探讨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境界。我们所说的“自由”也不是教师的漫无边际的自由随意发挥。“自由”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的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师能够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同时也被学生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感染,更加自由自主地发挥,使课堂在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融洽的状态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里的“自由”主要包括师生思想(思维)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也就是说,它可以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争论过程,也可以是情感的自由宣泄的过程,还可以是环境。自有有度,不可以将它衍变为自由主义,不能外化为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和观念。
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也是学生当前正在经历的生活。课堂必须是学生真正的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通常所看到的,在课堂生活中被异化为仆人、游人或者成人。
学生不是仆人,他们有主动意识和主动性,有欲望,有热情。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没有主体地位,甚至被“非人化”,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和任人摆布的工具。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老师心中装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
学生不是游人,课堂不是游乐场,学习不是走马观花,轻松愉快不是新课堂的本质特征。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认真学习、达成目标的责任感,应当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教室不是剧院,课堂不是喜剧舞台,不能单纯追求热闹。主要要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衡量一堂课。理想的课堂,必须营造主动、有效、利于创新的思维场,追求积极的思维文化。
学生不是成人,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应当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和发展性,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宽容、关爱,引导学生按照身心发展的规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关于教育家。
我个人认为,教育家不是单靠培养就能出来的,如果可以,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完全可以批量培养出数以千计万计的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要靠自身孜孜不倦的学习、实践,锲而不舍的追求、奋斗。
我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教育家,但我向往拥有教育家的爱心、智慧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