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法渗透,让第一课时更精彩 ——一课多上《苹果里的五角星》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missding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在近期学校举行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项活动,作为师傅的我要上指导课。这名为“指导课”,其实也是对我自身的一种鞭策。为此,我选定教材后,就开始了深入钻研、细心揣摩、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的“艰难”过程。
  借这次上课,我们备课组还让我开展了“一课多上”的活动,让我深深地体验了一把“巡回”上课的感觉。
  我上了《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一课时。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看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以此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呢?
  我们现行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观。怎样合理的划分课时,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效,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
  一般来说,我注重在第一课时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课文,扎实训练学生的写字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的需求”,上一节朴实的、扎实的“第一课时”课堂,可它的精彩之处又应该体现在哪里呢?为此,在理解词语方面,我设计了几个关键点。
1、理解“常客”,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2、理解“通常的切法”、“拦腰切”及“横切面”时,先让学生选一选:
  我们通常的切法:
  小男孩的切法:
  ⑴从顶部切到底部。
  ⑵拦腰切下去。
  然后选择两名学生上台来切苹果。
  如果让学生自个儿一人去切苹果,也许对于“拦腰”的腰还不能一下子找准,而对两位同学上台来商量一下,效果要好得多。然后让切的学生来说说,是怎么切的?有什么收获?通过动手实践,既让他们从合作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掌握一个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主动探究。
  3、理解“循规蹈矩”时,我让学生查字典,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把这个词语放到文章中去,课文中的“循规蹈矩”是指什么样的切法?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了掌握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4、理解“生疏”,我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我还利用一段时间,帮助学生梳理、掌握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这样的第一课时是否确有特色呢?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还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