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华(213101)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部队选拔人才,一个优秀的战士过关斩将,最后进入了面试。主考观出了一道题:1+1等于几?这个战士思考片刻回答:“在陈景润那里,非常复杂;在政治家那里,可以是任意数;在商人那里……” 最后,这个战士没有通过面试。事后得知:这次面试是测试一个人是不是喜欢耍小聪明,那些具有刁钻古怪思维的人往往难成大事。 的确,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才永远是具有合情合理思维方式的人才。试想如果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刁钻古怪的思维和举动,那将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书法上有一句话:出格必须先入格。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必须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合乎情理的数学,只有有了扎实的符合情理的思维方式,创新才不是空中楼阁。 怎样才是合情合理的数学教学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平均数教学案例。 1、情景呈现: 教师播放录象:幼儿园老师拿一盒糖果分给小朋友,小朋友一拥而上,纷纷自己用手去抓糖果。糖果抓完了,有的小朋友高兴的把糖果放自己小口袋,有的小朋友在向别人要,有的则在哭……(录象结束)。老师问:刚才录象里,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高兴,有的小朋友不高兴?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分糖果,每个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情景,并转化为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有待去探究的生活课题,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需”,使学生成为活动材料与数学学习的主人。) 2、组织学习: 老师边让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可以四人小组用学习材料模拟小朋友的行为,在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1:用一堆积木分成多少不一的几堆,将多的往少的地方放。其中一个同学提出,太烦了,把积木合起来,重新分。于是就把积木合起来,象发牌一样,每人一块,依次发。这时老师提醒,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小组又讨论,最后,他们数好积木的总块数,除以4,算出每堆的块数,发给每个人。 组2:拿了四根长短不一的线。开始,他们把线的一端对齐捏紧,打算把长的部分剪下来,后来放弃了。商量后,把线打结连起来,对折两次。 教师组织交流。各小组的学生陈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得出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求平均数在我们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组织程式:用多少不等的条形图(或条状物)引导学生移多补少——将这个活动过渡到运用计算的方式(等分除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只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合理的组织并运用恰当的传授方法转化为需要儿童构建的认知系统。而本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构建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性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平台。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而且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情景的能力。 1、下面是两个小组的英语朗诵成绩,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判断哪个小组的成绩更好一些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一组 88 76 84 93 89 90 64 81 二组 77 99 78 67 97 83 74 90 2、如果把一组的8号去掉,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呢? 3、五年级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活动,打算做些纸鹤带给小朋友。第一天6名学生做了92只,第二天8名学生做了106只。最后还要做250只,打算一天做完。你认为最好派几名学生来完成任务?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吗?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活问题,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的平台,体验数学的价值。) 合乎情理的数学教学追求的是什么?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数学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要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关注学生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既用一个整体的、浸入学生生活的视野,去充分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学的世界,让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情景之中,让他们在自己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因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仅仅是那一块块的游离于他们生活的“识记块”,而是需要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去解决的真实的和现实的各种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这种探究与发现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而且有可能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创造数学。 3、促进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既定的结果或技能,同时还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经验的全部过程,获得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的体验。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儿童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自己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获得和创造数学。 4、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对一般公民都有价值,学会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是一般公民的基本素养。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参与,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增强自己的数学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与交流可,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