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当有更高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成尚荣

语文教学应当有更高的追求
——语文本色的坚持与追问
成尚荣
近日,杨再隋教授对“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鲜明地提出“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的重要命题,让大家眼睛一亮,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一命题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持续的指导作用。语文本色应当坚持。但是,问题的讨论似乎还应再深一步。比如,语文本色的深刻意蕴和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比如,语文本色纠正语文教学中的错位、越位,还有没有一个上位的问题,即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问题,等等。语文教学应有更高的追求,否则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难以实现和到达。语文本色有再追问的必要。
一、    价值和意义的深度开发:语文本色的坚持
对一个命题的坚持,十分重要的是对命题本身的准确理解和阐释,尤其是对命题价值和意义的深度开发和把握。我们之所以坚持本色语文的命题,是因为本色语文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生活的意蕴,进而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人自身解放的哲学高度来审视和对待。杨老师说,“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正是人们对自身解放的吁求”。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才有了语文本色回归的真诚呼唤:“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显然,哲学思考是语文本色这一命题的基石,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人自身解放是语文本色之魂,是语文本色的深刻意蕴与核心价值之所在。因此,语文本色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要求问题,也决不是一个教学方式问题,更不是一个教学技术问题。老实说,课程改革到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与实验到今天,我们缺的仍然是理念问题、思想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工具问题(尽管教师们对技术操作有着强烈的诉求)。如果漠视语文本色的这一核心理念和价值,使之淡化,甚至搁置起来使之淡出,语文本色极有可能陷入技术和工具化的泥淖,语文教学改革极有可能倒退到课改前的状况。遗憾的是,杨老师对此强调不够,也没有作深入的阐释,更未能使这一魂灵统摄语文本色的全过程。这既是遗憾的,更是应高度重视的。
的确,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生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本意或者说生活本身的目的;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赵汀阳把生活的本意界定在“幸福“上,而不是“快乐”上。他说:“快乐表现为兴奋,而幸福感则是持久的祥和愉快感受”。“快乐是消费性的,……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因此,语文课这一特殊意义的生活,我们应坚持幸福这一纯粹意义的追求,而不仅是快乐。
的确,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自身获得解放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根本尺度在于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海德格尔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即自身解放的实质是“自由”。他说,“谁自由才能够让一个世界对此在起支配作用并且让一个世界世界化”。可见,语文教学关于人自身解放的吁求,在平凡、真实、快乐的背后,应当是人自身的解放而获得语文学习的自由,进而获得生活的自由。我们不妨仿照海德格尔的方式说,惟自由才让语文教学的世界世界化。语文本色不是止于平凡和真实,而应追求教师与学生的解放与自由,以求得语文教学的纯粹意义——幸福感。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阻隔着语文教学中人自身的解放?究竟是什么干扰着语文教学中我们对生活幸福的追求?追问的结果不难彰显语文本色的具体价值与意义。
其一,解蔽:语文教学本身的回归。请原谅,这里和下文我用了一些时尚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确实比较准确。现代社会常常发生遮蔽现象,时尚遮蔽质朴,热闹遮蔽宁静,功利遮蔽纯粹,技术遮蔽理性,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常常被遮蔽。语文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在于解蔽,即消解遮蔽语文本色的幻象,回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而解蔽,必须寻找被遮蔽的原因。语文教学本色的被遮蔽原因之一是对改革的误读,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而误读集中在几个关键词的解读与把握上:综合、拓展、探究、体验、对话、合作、自主。其实,以上关键词及其基本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作了准确和辨证的解释。进一步学习和领会“纲要”及课标的精神、要求,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要义。可以说,“纲要”与课标是语文本色的依据。回归本色必须消解被误解的幻象,如综合,以为是丢弃学科的边界,消弥课堂与教学的距离;探究,以为是丢弃接受,以虚假的探究代替自主学习;对话,以为是丢弃意义,遮蔽了尊重与信任。这些误读的幻象必须解蔽。解蔽的结果是语文本真的回归。不难发现,单纯追求快乐的背后隐藏着功利主义的色彩。语文教学不反对功利,因为它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的工具理性及工具价值,但要坚决拒绝功利主义。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功利主义色彩集中体现在应试训练上,同时功利主义也滋生并催化着教学的浮躁心态。值得警惕的是,浮华与浮夸紧紧追随着浮躁。语文本色的呼唤及其认真的实践,提醒并帮助我们力戒浮躁,追求真实、自然、质朴、深刻的语文教学品格,使我们回归语文教学内心的宁静,寻找踏实研究的风格和境界。
其三,祛魅:语文教学科学理性的回归。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误以为是妖魔鬼怪所为,是神的力量、上帝的意志。科学的进步让人们用科学理性的目光去重新审察和认识,终于揭开了封建迷信的雾障,寻找到了理性的力量和科学的信心。这就是祛魅。语文本色其深层的价值,就在于让第一线的老师们破除了语文教学研究的神秘感,突然发现:啊,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原来如此简单、朴素!这种祛魅,还把教师改革的激情引向激情与理性的结合。改革缺乏激情,可能会失去动力与丰富的色彩,但改革只停留在激情上,可能会导致短视而不长远,短暂而不持久,肤浅而不深刻。语文本色要求把激情与理性结合起来,甚至更注重理性,更注重科学,以冷静的目光瞭望语文教学改革,以科学的态度探究语文教学改革的真义。当然,这种祛魅,也让校本化研究、草根化研究应运而生。从深处说,语文本色是有其深层意蕴和重要价值的,对语文本色的坚持理所应当,不言而喻。
二、创新理念的坚持与引领:语文本色的更高追求
人对自身解放的吁求,除了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以外,还有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去生存,去存在,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是人,他就必须超越——除非他不是‘人’,除非他已放弃了做人的资格而把自己等同于物、沦落为物。”“超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转引自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不难理解,人对自身解放吁求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人对自身的超越,此种超越集中在自身可能性的开发,进而去创造上。也不难理解,平淡、简单、扎实、快乐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追求,语文教学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创新。
大概是我们的注意点过多地置于本色上的缘故,而轻慢了本色语文的上位理念,遗忘了“纲要”和课标的主导思想。再次阅读“纲要”与课标竟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兴奋感,一些重要的话语我们既感亲切又感陌生。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我不嫌其烦地摘录“纲要”与课标的话语,无非表达我对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国家思维”及宗旨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课改的主导思想、核心目标定位在“创新”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生创造性学,当然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与衡量成败的尺度。正是在这更为重要的问题上,语文本色虽有所谈及,但关注不够,突出不够,甚至有淡出改革语境的嫌疑,稍不注意,“本色”可能会遮蔽“创新”。
人们容易忘掉历史。在向着未来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常常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程,重温历史,与我们的“前身”作一次对话。课改之前,我国曾有一次语文教学的全国性大讨论,铮铮话语至今还在回响:“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这是一个比任何事情都要痛心的事”。(许纪霖:《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误区》“用一句话来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的灵魂的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夏中义:《我想做一个尝试》)“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些话语,既是对课改前语文教学陈旧现状的揭露和批评,又是对现在“回归”的提醒与警示。如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难道这些问题已解决了?难道改革已改过了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2月16日中国青年报引应一位省教研员的话说:“与课改前相比,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只是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潜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要忘了一些批评与忠告。美藉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最近在媒体上援引中国教育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一位在美国读了五年研究生,又在美国的大学里任教十年的我国教授说:“从来没听到过现在国内颇为时髦的‘逆向思维’的说法——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辩论本来是课堂的正常现象,根本谈不上什么‘逆向’。”(孙惠柱:《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在国外,“逆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讨论、辨论、探究已成为一种习惯,不讨论,不辩论、不探究倒是不正常的。可是当下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呢?探究、体验、合作、独特感受正在有所体现的时候,却有鸣锣收金之势了。真的,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很不够,不是“收兵”的时候,而是要继续出兵,朝着创新的方向与目标而努力。
我们也不要忘记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命题,搞不好,教育就会阻滞和压抑教师的创新,进而破坏和伤害学生的创新。这种双刃剑的一面是由功利主义锻造而成。近来,语文教学过于关注教学的技术和操作,而无形中忽视了教育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因而有人认为教育可能是无用的、有害的,用维多利亚时代博学的哲人赫伯特•斯宾塞的话来说:“人类盛行这样一种做法,用像给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来给他们的思想也穿上外衣。”功利化、技术化的结果,“智慧就像一只空手套”。(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经过这样的讨论,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判断:语文的本色应该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去照耀、去支撑、去引领,这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本色”,最为辉煌的底色和亮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