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朗读教学中美育实施浅析 朱迺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于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极大,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重要,因此,语文朗读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更密切,这更决定了朗读教学必须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朗读,即放声地诵读诗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脑、动情,而这一过程却是在形象地展示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享受审美的乐趣。下面就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朗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育作一浅析。 一、 读中品味语言美 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无一篇不是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中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语言之美,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古诗两首》、《小镇的早晨》、《莫高窟》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出语言之美。 二、 读中感受形象美 语文第九册教材中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事物的课文,通过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书声琅琅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那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通过长时间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在想象中得到实现,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形象美。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吧,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再如:《嫦娥奔月》一文中,嫦娥在月亮上深情凝望着后羿,后羿不顾一切朝月亮追去的情景。此时,学生朗读中,与他们共分离别情深,从而使嫦娥、后羿为民着想、牺牲自己幸福的美好形象深深地萦驻学生的心头。学生借助朗读在语言的感受能力下,转化为心中新的审美形象,享受审美愉悦,读中怎能不感受到形象美呢?《成语故事三则》、《装满昆虫的衣袋》、《林冲棒打洪教头》、《快手刘》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形象之美。 三、 读中体会情感美 本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如:《友谊的航程》一文,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记叙了我国海军官兵与美国海军共同欢庆的友好场面以及当地华侨激动、自豪的表现。“当中国水兵昂首阔步走在美国大地上时,华侨忘情地欢呼雀跃……”学生读着,想着,不难体会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也不难体会出广大华侨在异国他乡为自己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再如:《师恩难忘》一文,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表达了出来,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感染。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怎能不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呢?《天鹅的故事》、《我也是普通一兵》、《黄鹤楼送别》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之美。 四、 读中鉴赏意境美 一个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多种原因不尽相同,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作品,或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或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赞颂人类美好品德,或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一面。只有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才能提高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而朗读是提高学生鉴赏意境美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通过“读熟——读懂——读好”的比较朗读,鉴赏出保罗的哥哥因为给了保罗新车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让弟弟坐了一下新车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帮助了小男孩哥俩而感到快乐。读着读着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我该如何给别人于快乐。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怎能不鉴赏出语言的声律美,内容的意境美呢?《访问环保专 五、 读中追求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小语第九册中的文章,只要教师把准训练点都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朗读为学生创造美起到了桥梁作用,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创造美。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儿等人物景象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图。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意、诗情,并受到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学生根据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就能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再通过说把诗意表达出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这一过程在每篇文章每节课中无不体现。反反复复朗读训练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运用朗读教学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变成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美育原理的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