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五校联盟活动评课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root

评课: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


各位老师,听了五节课,大家一定感到很累。对今天的研讨形式,对我们这堂课发表自己的感想,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从今天的课来说,我们都感到有收获。首先我觉得对今天的活动是一个苏南五校联盟教学交流活动,我觉得形式非常好,我们苏南地区五所名校的代表,展开了一个非常真实的交流,从五堂课里面反应出来的我写了这样几个词:理念前沿,方法手段先进,教师素养优良,研讨形式真实。说实在,现在许多研讨会打着形式,其实研讨的氛围效果不怎样,商业味太浓,我们的形式我倒是觉得非常好,每个学校有个教师代表上课,大家一起研讨,一起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是强强联手,搭建平台,通过智慧碰撞,可以产生火花。薛校长叫我来评课,我对江苏教育一直非常欣赏,今天这几堂课我也很欣赏,这五堂课各有特色。
每堂课评点一下,然后对语文教学就这五堂课谈一些基本思想。原来准备了PPT,万一不好评,不好说怎么办,我就自说自话,今天听下来我很兴奋,我觉得有话好说,而且有话想说。就结合这几堂课沟通交流。
第一堂课沈萍老师上的词,我觉得这堂课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一首词,我们要让孩子认识词与诗的区别,认识一种文学的样式,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理解词义,第三个要求非常重要就是要能多读,读熟,最后能够背诵。那么除了这三点,今天沈老师在语文教学的其它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一是词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说话的练习,结合词义的理解描绘这幅词里面所反映的情境。这个既是一种说话,又是一种理解,学生能够描绘词中反映的形象,就理解了。说话表达理解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沈老师还让学生读一首词,通过最来引出,一首带几首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老师除了能正确地把握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之外,在这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发挥的思想是很可贵的。听下来的想法,就是好像背诵薄弱了一点,朗读和背诵要加强。尤其是课文中的篇目,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经典名篇。有些词语掌握了,生字掌握了,就可以不学了,但这些经典字词应该让学生终身记忆。另一个想法,这堂课增加的词稍微难了些。这个当然老师也不做过多的解释,把握得非常好,让学生读一读,知道辛弃疾的人,思想,田园生活只是一个方面,它是一个主战派。
第二堂课徐悲鸿励志学画。这堂课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堂课的语言训练,有人说这是薛老师的模式,薛老师在这方面有了很深的研究。一开始的环节做得非常好,看了这幅图你想起什么词,写下来。这是扎扎实实的语文活动和练习,这就看学生平时的积累量,每个学生都行。描绘一下这幅图,积累了词能够让孩子用一用,相互取长补短,这个效率肯定会更高,对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同学想出三个,五个同学就想出十几个,这样的氛围中让孩子积极表达,对语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种练习要花时间,让学生多做。第三个练习设计是外国留学生说的话,写下来。现在语文课君子动口不动手,今天五堂课,好几堂课都动笔写了,这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孩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两个概念是两个通道。让孩子把说的话书面表达写下来,所以然这堂课印象非常深的就是语言训练的设计很精心。
第三堂课是南京的北京东路小学。这堂课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地处理,这个精心的设计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是把教材最后的尾巴拿掉了,用对比阅读的办法让学生谈体会,然后比较看课文的表达和学生的感悟有何区别,另外这堂课老师抓住谜底和谜面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去品课文,这个关键词是抓得非常好的。第三这堂课里面我们老师很重视语言的练习和表达的练习。用自己的话练说这一谜底,老师在过程中让学生先准备然后再交流。因为——所以——。最后让学生对着雪松写一句话,有说有写。所以语言训练的量较大,这堂课不仅是理解,感悟量太大不好,表达的活动量不足不好。今天王老师的课关注学生表达的练习,这里面花的时间是相当多的。
下午两堂课是低年级的,两位老师很有低年级老师的特点,亲切有亲和力,反映出低年级老师的素养非常好。
常州李娜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低年级的特色非常鲜明,对低年级教学目标的把握很透彻,生字、词语、写字教学都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有时间扎扎实实地练习,从生字教学入手 ,最后到生字教学结束,整个过程反映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课堂中老师也重视朗读,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奶奶听,讲给外婆听,这堂课如果在如何讲故事上再花点时间指导就更好了。小孩子要讲没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准备是有难度的,有的孩子读流利都有困难,课上李老师很注意,听到她读书不好,就再让她尝试一下,第二次有进步,这个孩子就需要二、三个月的努力,这就是我们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学课文的很重要的对象就是课文的语言问题。
刘老师的诗歌很美,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这样的诗歌教学,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朗读理解,最后还创设了好几个环节,用一句话把小作者想变的内容说一说,一个填空想变什么也是词语的运用。最后,写两句诗,夏天来了想变什么,这是让学生来作诗。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多读读,最好是能够背下来,后面的句子,写诗的练习我想让学生可以有几种形式,夏天来了,我可以变成什么——,可以要拿掉。一般同学这样写,差的同学就让它变一变,想变成——的什么。最好的同学可以选择我看见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把写诗的设计实现得更多元。
这几堂课让我印象很深,有许多可以吸取的营养,听了这几堂课我想从宏观上谈几点看法,我谈三点看法。以这五堂课为例,对语文教学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作一番研究。
一、    关于阅读课的品读环节的研究。
品读以前叫讲读,现在叫品读,有的地方叫“感悟”,从这几堂课听下来,上午三堂课我们交流时发现问题最大的就是品读。这个环节究竟如何进行?要搞清品读的目标问题,感悟的目标,现在的感悟其实是一锅粥,人文的感悟,语言的感悟都在里面。这里面还有修辞的、语调的等等。二是年级的区别,一段文章三年级这样感悟,四年级也是这样,五年级还是这样的话,就有问题了。感悟目标不清,层次不明。究竟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究竟让学生感悟什么知识,感悟什么方法策略,应该叫什么方法策略都不清楚,第三个问题是效率不高。学生感悟以后究竟有什么提高了,一堂课上下来,老师也累,老师用了很多方法启发讨论,去指导,学生到底有什么体会,教和不教究竟有何区别,语文课教了,教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效率不高是大问题。第四是占用的时间太多。挤压了学生应该做的语言训练。一些说话练习、写话练习就没时间了。学生写话写的是原来的水平,通过写话,交流后,应该让学生评论一下,哪个学生写得好你有什么启发,你再改一改写一写。才能体现在这堂课上获得的提高。国外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要上八教时,有的要上十五教时,有大量的时间来保证。中国的老师非常辛苦。这就是我们占时问题。语文感悟的环节,现在要求很难。现在用一个褒义词是多元的,中性是随意的,贬义词是混乱的。一,以学生为主,不要把过多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学生的知识阅历是有限的。现在教师的感悟都明显高于学生,让听课的老师都感到面目一新,对学生来说就是天书了。日本的教学非常重视写感想,第一遍写初发感想,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想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做笔记。课上完了最后都要写第二遍感想,反映学生的进步,是学生真实的感悟。我们的阅读不要以老师的感悟去替代学生的感悟。孔夫子说过;三十而立……学生感悟不到是正常的。第二是以语言为主,人文感悟和语言感悟。现在语文课或者说是语言和人文并重,现在的品读,老师语言也重视,人文也重视,似乎更向人文方面倾斜,语文课的品味,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可能更多地向语言方面导向。这个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读一篇课文懂得如何从中吸收语文的营养,去进行语文的阅读,比如举个例子:“它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这一句,怎么看出它立志?老师一般是抓奋发努力,看出它的砺志,是从人文角度来理解,如果换一个视角,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人更加?“更加”说明什么?这就要与前文联系,加了更加,更看出他砺志的程度,这既是人文的角度,也是语文的角度。我们的品味除了看出徐悲鸿砺志,其它任务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语文课要带有深重的语文课的特点,从这个方面思考,导向,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徐悲鸿砺志,获得的是用语言的方法、技术来写徐悲鸿的砺志。这是第二个策略。第三时间的控制问题。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品读的时间用得非常长,因为老师从一篇课文中品到的内容太多,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和中国语文课的设置很有关系,中国语文课设置的形态我稍微展开一下,中国语文课程的设置是以阅读为重点,日本不是这样的,美国英国的也不是这样编的。日本的一本教材八单元、九单元,阅读有三至四个单元,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有的是语文知识教学一单元,说话一单元,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都要写感想。目标明确,而且他们的教学取向非常突出,以表达为重点的语文教学,他们的国语教学是以表达为重点,以表达和理解为重点。现在老师感悟时间占用了表达的时间,使语文课的扎实性受到影响。
问题二:语言训练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的语文课,说写的训练时间和空间很限。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去设计。现在说话练习,写话练习都是老师自觉行为,不是教材的规定,其实应该理所当然的教材的规定,现在却成了教师的事情了。老师意识到就写了说了,教师设计不好,课堂就一感到底。孩子缺的就是课堂里面独白语言的发表练习,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很会讲的人大量的都是复述。基本的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小学里一定要重视。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说话,这些语言也是表达,这种表达就是对话语言,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话,我们要训练的是独白语言,让孩子连续说话。这个说话低年级的要求是讲故事,讲故事中大量的书面的内化很有好处。不会讲的同学通过老师教了会讲一段,一个学期上下来能够讲三段。语文课里面故事会讲了一定会懂的。语文课先听故事,然后说故事,然后再读,读的过程中生字见面,认汉字,听儿歌背儿歌,然后读儿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全会背全会说,还让学生录音,讲完后把最满意的一遍录下来记在自己成长的脚印里,一年下来孩子的表达说话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第二种形式是基于课文的情景说话。说话练习的设计还要指导。《山谷中的谜底》要重视谜底的说话,让学生思考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本领,让孩子说说看,雪松的枝干有弹性,积压得多了,它能够反复地弯能够落、弹,所以顽强地生存了,要重视让学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真正明白到底谜底是什么。要说清楚。老师们仔细思考要把谜底讲清楚要多少时间,老师该怎么指导。这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能力。一堂课要有进步。每堂课都是一个案例,一个点。每堂课上设计说话。语文的表达练习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内化课文的词语和句子。大量的词语不用的现在要用了,现在主动搜集。语言的含量知识难度比电脑操作更复杂。不让学生说和操练是很难做的,基于情境的说话练习,它的价值可能比单纯的说话来得更好。
二、想象性的说话练习。外国留学生说的话是想象的,比如说对雪松说几句话,是感想,辛弃疾想说什么,翁媪的对话在讲什么。这个说话练习对学生的构建是有用的,但是语言化上来讲我觉得不是非常有用。我觉得语文课和作文课不一样,阅读课要尽量设计内化语文的练习,如果没长进的话,还要想象干什么?今天的语言表达老师都有意识,但实施还要加强力度。、
三、语文课的小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语言交际语言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说话的权利。老师要指导,要显出老师的功力。每一段话老师要有训练目标,有功底。学生说错的要纠正要指导要提高。
四、交流以后要修改,要有提高,让学生反复地说。当然这个要求我是一厢情愿,要做到这一点要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思路,但我觉得必须要这样,这是方向,是思路,提高语文教学非这样做不可,第三我想简单地说两句,是朗读和品读的取向问题。上学期我在教中国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史,开这门课我就大量搜集传统的语文教学。品味和品读是需要背出来后才涵咏,语言非常熟了烂熟于心了,才能讲好在哪里。要以学生大量的语言知识为背景,涵咏的年龄阶段不宜早,应该适当晚一点,中学高中以后大学里面有的是涵咏的时间,我们现在更多地要放在朗读上。朗读是基础。读不熟练,理解、表达就不清楚。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最好的办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