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激情与灵动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美艳

让课堂充满激情与灵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周美艳

在课改的一片呼声中,每个教师开始了在课堂这片土地上的默默耕耘与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又该如何把握呢?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笔者依据本学期接触的课文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案例一]: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3课《早》

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深冬,酿雪的天气。”有一学生问道:“老师,我只听过酿酒,从来没听过酿雪。这‘酿雪’是什么意思呀?”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同学们个个都在思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对话:

1就是说下雪是正常的,不下雪也正常,老天正酝酿着呢!

2:深冬时节,雪花随时都可能飘落,下与不下,老天爷说了算。

3:我觉得从“酿雪”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因为在下雪之前气温是很低的。

4:还可以看出作者兴致很高,这么冷的天还去参观鲁迅故居。

5:酿雪,比较有诗意。

(我听了非常激动,大声为学生鼓掌,并灵机一动。)

师:如此有诗意的句子,咱们也来模仿一、二?

(好半天,有人发话了。)

1:春天,小草跳舞的季节。

2春天,酿蜜的季节。

3大暑,炼火的季节。

4:教室,制作快乐的天堂;老师,酿造幸福的天使。

[剖析]:学生——课堂活力的缔造者。

回首这一段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学生深刻的理解和出色的表现在我的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此案例中,学生们多有思想,多会思考呀!他们抓住了“酿雪”这个词语,进行质疑,展开研讨,创造性地重新诠释了文本意义。学生们不仅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自读自悟、互动交流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更是深深体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突破常规的质疑,这无疑是本课堂焕发活力的神来之笔。

课堂里,冷峻的说教变成了亲切的嘱咐,严肃的劝戒变成了真挚的叮咛,单向的独白变成了互动的对话。由此,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憧憬都得以激荡,他们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动、更加舒展。因为学生,课堂上便有了花开一般美妙的声音。

[案例二]: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4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那么大的功,彭德怀怎么还要杀它呢?这不是忘恩负义吗”一个学生的质疑引发了一个话题:彭德怀的大黑骡子该不该杀呢?

1:我认为该杀,因为不杀的话,会有很多战士饿晕或饿死。

2:我认为该杀,因为杀了的话,能使战士们不再挨饿,也能增进彭德怀和战友之间的情意。<有几位同学的手举的得高高的,似有不同意见。>

师:(转向其中一位学生)问: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3:我认为不该杀,因为杀了骡子,彭德怀会很伤心,而且他也不喝汤,这样,他也会饿晕的。你们说,一个军队怎能没有首领呢?

4:我也认为不该杀,因为以前将军一直是骑着骡子的 ,如果把骡子杀了,将军就太残忍了。

师:(快速思索)随即板书:大黑骡子自己 战士

请大家看看这三者的关系,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在彭德怀心中谁最重要?

(学生四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交流:

第三组代表:我们认为战士在彭将军心中最重要。因为当他看到有战士因饥饿晕倒时,他马上想到了他的大黑骡子,虽然他很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为了战士,他还是忍痛命令将它杀了。

第三组代表补充:我补充,将军没了大黑骡子,可能走路会不太习惯,会很累,但为了战士他还是下命令杀了他的大黑骡子。

师:(意味深长地)是啊,在彭德怀的心中战士始终是第一位的。他爱骡子,但更爱——(生齐);他关心下属,但更关心——(生齐)

<课上到这儿,课堂上似乎也笼罩着庄重而温馨的气氛,学生们都被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了。>

师:(深情地)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次读读这篇课文吧!

[剖析]:教师——点燃火炬的智者。

古希腊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如同叔本华说的:“如果他们只是充当恭敬的聆听者的角色,就会迷失在词语的密林中,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教师的职责便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智者,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创新的舞台!

当学生的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一次次地融合时,文本不再是游离于他们生命之外,而是他们精神的花园;作者不再是冰冷的高山,而是潺潺的小溪,对他的语言可以推敲、玩味,甚至提出异议。在赏析与辩论中,他们网住了一条条思想的小鱼。

[案例三]: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6课《白鹭》

第七自然段:晴天的早晨,每每看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在望吗?

有一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要用‘每每’,而不用‘每’呢?它们不都表示‘每一次’吗?”我一时愣住了,这可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想到的。略一思考,我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结果学生妙语如珠,出人意料。

生1:我从这个词中看出白鹭是经常站在小树的绝顶的。

生2:说明白鹭对钓鱼、望和低飞这三件事,最喜欢的还是望。所以课文后面用了一个‘嗜好’,它们是对应起来的。

师:这是联系前后文来理解词语。

生3:它与前面讲白鹭钓鱼时用到的‘时常’、后面讲白鹭低飞时用到的‘偶尔’一词也是对应的。

师:这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生4:白鹭像一位恬静的少女,她喜欢安静、悠然的生活。

师: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剖析]: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姿。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做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案例中的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笔者以此为载体,搭建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空间。就是因为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产物,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征,其中的“价值规律”便是学生的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环节的增减改变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情感、心理变化而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随之,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变得绚丽多姿。

[反思]

课堂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会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而发生变化,教师的预设也随着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发生变化。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教师激情的撒播场,更是学生展示激情、展示个性魅力的大舞台。利用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内涵挖掘,无论是外显还是内在,都充满着灵气与动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