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胡泽华

     小学语文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初探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却存在着粗放式提问、惩罚式提问等情况,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在分析课堂提问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联系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具体从提问要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启发性、艺术性等方面论述了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      粗放式      优化      艺术性

“优化”,最早见于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的“优化”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优化课堂提问,就是精心设计,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新的有见解的问题,为完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古人在《学记》上曾经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视提问的方法,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我有一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做、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除了提问的技巧,用十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通过这十种提问的方式,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不追求有固定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不景气”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关键的一步就是优化课堂提问。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式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王夫之也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他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著名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1、提问要明确目的性

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2、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一堂课的提问,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散兵游勇那样零敲碎打,而应围绕中心问题,从分散走向综合,把散珠连成珠串,使各种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一气呵成。比如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时,我用三个问题贯穿全文,“课文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三个问题巧妙地贯穿全文,既体现了问题的深度,又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前两个问题,由外到内,第三个问题则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字即启发诱导的意思。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所谓提问的启发性就是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激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已知和未知的、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认知结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潜藏着许多需要发现、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间的矛盾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同时也就成了教学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发展的潜在动力。但当这些问题还不能被学生自己发现或意识的时候,也就不能构成动力;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将潜在的有意义的问题加以暗示,引起学生在认知上进行自我调节的需要并对学习起最实际的推动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因而提问就自然成了教学动力的契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提问就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追求平衡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正是不断设置矛盾、引发学生认识的反差,并不断地沿着“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方向有规律地前进。语文教师的提问应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都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都有较大的信息量,能拨动学生思维的心弦,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问题的启发性不仅表现于对问题的设计上,更在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对其进行引导上。有些教师的提问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是学生的启而不发,而是问题本身缺少真正的启发性。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应该是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相统一,它既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又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愤”“悱”之时加以提问,并通过提问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发展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语文教师的提问只有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能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也就是说问题对学生具有潜在的选择意义,能给学生提供思考机会、引导其思考方向、扩大其思考广度、提高其思考层次,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品尝到成功,才称得上是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4、提问应兼有艺术性。

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