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回报》的“真情回报”
课例:《真情的回报》(苏教版第十二册) 师:在圣诞节的前夜,订户们都聚集在基尔恩先生家中,提前为“我”过圣诞除了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外,“一个鼓鼓的邮袋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信封”,“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送自行车已经够好的了,还写圣诞卡干什么呢?圣诞卡上回写些什么呢? 生:(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少顷,教师提醒)如果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就是一个订户,你会在圣诞卡上写什么呢?可以将课文再读一读。 生:(轻声读课文,思考) 生1:车是大家凑钱买的,圣诞卡是各人买的,不一样。 生2:大家有许多感谢的话要对“我”说,可今天人这么多,如果都说,花的时间太多了,不如每个人写个圣诞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 生3:我从电视上看到,圣诞节是外国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每个人都给我送张圣诞卡,是为了对“我”表示节日的祝贺,同时也是对“我”的感谢。 生4:每个人都想说话,但不一定说的话相同,所以就商量好每人写一个圣诞卡。 生5:自行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每次当“我”骑上它,心里就会充满着一种感激之情,可是,当晚上我躺在床上翻看这些圣诞卡时,心中一定还是暖洋洋的。每人写一张,是要让“我”感到被一股暖流包围着,不要被家庭情况压倒,要鼓起勇气。 …… …… 师:看来有必要写这张圣诞卡,他们会写些什么呢? 生1:你是一位诚实的劳动者,你用你自己的劳动换来这一切,非常感谢你周到的服务,我们将永远记住你!祝你圣诞快乐! 生2:祝你每天都有好心情。 生3: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人,祝你过一个快快乐乐的圣诞夜,我们期盼着你的父亲早日康复。 生4:你是我们碰到的最好的送报人,上帝会保佑你的。 生5:愿你早日脱离苦海,去学校学习知识。 生6:愿你永远幸福,平安,永远,永远…… 生7:祝你圣诞快乐,希望那辆车能让你得心应手。 …… …… 我以为,这一环节对《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性”作了有益的尝试。 1、教学为研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需有一桶水,一缸水。这在某种程度上示我们,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一教学中学生完完全全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属于自身的空间、时间内,任思绪飞扬,各有所得。教师的空洞说教被学生独立学习所代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内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创新意识被不断唤醒,不时有智慧的火花闪烁。 2、教师的强加体验为学生的亲历体验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往往是忠实的听众,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师云亦云,以师为准。当然有时也会有揣摩、体验,但那是教师牢牢控制的体验,是“伪体验”。 这里围绕“圣诞卡”抛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送圣诞卡?圣诞卡上会写些什么?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有选择地读书,去揣摩,去领会,与文中的人物发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再结合各自的知识经验,必然会产生多元反应。使学习过程成为了潜心读书,获得独特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3、变“权威课堂”为“心灵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为交往。它体现的是在平等前提下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补充,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得个体新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教师说的,并非参考书上的陈词套话,更不是辅导教材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自身感悟,体验后的一种形式的转化,而学生也是说的自己的心得,读书后的体会,是肺腑之言,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