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个性的舞台,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 一直以来中国教师秉承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角色形象始终被锁定为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拥有者,文化的代言人。教师的地位始终被置于高高的神坛,其教学威严始终神圣而不可侵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的良好形象,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往往在严密、精细的课堂设计上下工夫,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密不透风”,将教学环节安排得细密琐碎。而教学中错位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制高点”,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往往从教的角度考虑,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趋于被灌输、被接受、被指挥、被忽视的从属地位,他们鲜明的个性无法张扬,健康的情感无法倾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最具有情感性,最具有个性,最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学习,对他们而言,成了最累的课,最怕的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他们是这一过程的操作者,反思者和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有在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封闭的空间只能幽禁学生的活动,更无法使学习的过程丰富而生动。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绪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而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自如地享受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 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儿童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表达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剥夺了学生表达的自由。教师是主角,“满堂讲”、“满堂问”,除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说上几句,更多的则是要做面无表情的听众,偶尔唯唯诺诺地跟着鹦鹉学舌。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打破教师说话的“霸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之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是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状态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不是学生的随意性强,不守课堂纪律,恰恰是他们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闪耀。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直表现。课上允许学生争论。有人认为课上争论,课堂纪律显得较乱,教师难以控制。课堂不需要花架子,要求实实在在,学生争论不仅可以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2、 给学生自由质疑的空间。 学贵有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没有问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创造的心灵,渐渐地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儿童的天性好奇,喜欢发问。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自由发问的空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有疑敢质。鼓励学生质疑要标新立异,于无疑处生疑,可以针对课题质疑,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质疑,可以在教学后质疑。如教完《西门豹》,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西门豹为什么不用禁止给河伯娶媳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惩治他们呢?”通过议论,学生明白了西门豹的目的是既要惩治这伙人,又要教育老百姓。教《太阳》一课时,学生对文中“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度”两处提出质疑,认为这两处句子前面应加上“大概”“大约”一类的词表达才能更准确。这种对教科书的大胆怀疑多么值得我们去支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是不失时机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找寻答案,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与教师共同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还主动地进行分析、内化,建构为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探索者和追求者。而狭隘的空间无法使他们施展手脚,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无法培养出积极的探索者。只有拓展探索空间,开拓探索途径,丰富探索内容,使学生在相对开阔的学习空间中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才能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1、以课堂为中心,辐射课外。 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首先要从观念上打破小课堂的界限,做到以课堂为中心,辐射课外,使教学时空,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探究创造。如,学习《景阳冈》,建议学生读《水浒传》替武松写自荐信;学习《两个地球同时着地》后,写《关于两个地球同时着地的研究报告》;学习《新型玻璃》时,练习做推销员,向人们推销产品或推销自己;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作社会调查,写居住地环境调查报告;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写《新年的早晨》,写出人们对女孩死的不同态度……。学生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中,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以语文学习为重点,融合各科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要增强综合意识,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开放的语文教学,要求克服封闭性的学科观念,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让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而且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参与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增长知识。例如学习《月光曲》前,先让学生听听贝多芬的《月光曲》,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曲子的变化,用文字表达曲子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把音乐课学的《荫中鸟》乐曲,用文字把曲子所描绘的情景写出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色等。开放的语文教学,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为重点,融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多渠道、多方式搜寻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的资源是很丰富的,渠道是纵横交错的。要让这些渠道发挥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关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渠道、方式,不断地搜寻、处理学习材料,不断地获取知识,使语文学习成为一项学生有所发现、充满快乐、激发创造的活动。 为此,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校园网络、ATM宽带网等多种渠道,搜寻查找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我曾做过一次实验,根据同学们所关注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打算举行辩论会。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确定辩论的中心,然后分正方、反方分别准备。辩论会由同学们自己主持,老师应邀参加。辩论会上双方都引经据典,力图阐明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一些平时胆大、说话伶牙俐齿的首先有板有眼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平时看来性格内向,不多言语的同学也有理有据一副压倒对方的气势,连反方同学都为他们鼓掌。教师更为学生敏捷而严谨的思维,自信而流利的言辞,超凡的演讲才能所折服。小结的时候,同学们一致表示,胜负可以不论,但整个过程中,大家所得到的收获却是不得不承认的。此后,同学们对这方面的消息、知识特别关注,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得多了。辩论成了同学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锻炼口才所喜爱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视野开阔了,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一次我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麻雀是鸟类。我没有及时作出评价,而是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学生又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语文教学是一种个性化展示的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一次,我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练习《想象作文》,看着屏幕上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和一棵快要枯死的树,我问: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这两棵树?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根据自己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希望篇——先写快要枯死的树,再写枝叶茂盛的树;有的是鞭挞篇——先写枝叶茂盛的树,再写枯死的树;有的是理想篇——只写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的是讴歌篇……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会思考,更会表达,更会写作了,而语文教学的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充满情趣和活力了。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