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构建“植根于人”的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胡泽华

 试构建“植根于人”的语文课堂

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又相互作用,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产生,更不能维持。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全部教育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础。人的价值就是在判断人类整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时,对人自身的肯定性评价。人的价值又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永远使自己去追求高于生命的价值目标。在教育中确立人的价值地位,就是要教育为每个个人最大可能的实现其人生价值准备条件,使教育不断满足个人接受训练、谋求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乎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一个孩子终生发展的需要。教学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创设互动的课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等。由此产生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要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要从多角度去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因此,也要求我们构建“植根于人的生活化的” 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境,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秧田式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兴趣、能力、习惯,并非是天生具有的,需要教师培养,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实践的兴趣和主动意识,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一堂作文课,上课铃声已响,孩子并没有规规矩矩的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完,孩子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

往往令老师和孩子们头疼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孩子们能不主动学吗?首先,教师打破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这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同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物,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这样给孩子们创设相应的情景,往往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孩子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植根于人的心理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还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会创新学习。

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师导入,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树上(贴图),树下馋得直流口水的狐狸眼巴巴地看着(贴图),此时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像开了锅,各种答案应运而生,其中有书本上的,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课堂结尾:第二天,乌鸦又叼了一块肉……狐狸又来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下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乌鸦已看穿狐狸的把戏,任凭多动听的语言就是不加理睬;有的说,乌鸦一见到狐狸就学乖了,索性把肉吃了,看他怎么办;还有的说,狐狸这次说得更天花乱坠,爱听好话的乌鸦又上当了……此时他们俨然像一个个童话作家。

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只是利用儿童对寓言故事感兴趣的心理。在作适当导入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故事的情节以及最终结果。这样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充分感悟课文语言。最后教师给学生腾出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第二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形成“思想风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

拓展延伸,适应社会化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衣食住行等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年儿童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新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为现实生活服务。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途径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

1、角色体验

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当让学生把课堂中的片断练笔编成小报时,他们成了才华横溢的小编辑;当把课本剧排练之后搬上舞台时,他们是灵秀聪慧的小演员;当学完《桂林山水》这一类的美文后,他们是热情健谈的小导游;当让学生留意街上的招牌广告,挑出语病时,他们是一丝不苟的小医生……当然,他们还会给课文配上妙趣横生的画,还会给课文中的主人公出谋划策,因为他们本身便是出色的小画家、小设计师甚至更多。只要教师能稍稍多一个心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他们就会学习、会生活、会思考、会创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的确蕴含着朴素的真理。

2、调查访问

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比如《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一有关名人专访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了解,去采访家长中的一些成功人士,然后以自发组成的小组为单位统一整理采访所得,因此就有了《我和名人比童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角度不同、认识各异的访问记录。再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带领学生深入到古运河、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常州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小作者都争当旅游城市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学生文章写好后,经过筛选,挑出数篇,让小作者自己在班里宣读,评出优胜文章并向报社投稿。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