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小节的阅读教学(案例诊断)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五语:《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小节的阅读教学

【课堂回放】

师: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范读第一小节)在你的想象里,她是个怎样的城市?

生:她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

生:她是个美丽的城市!

生:她是个山清水秀的城市!

……

师:想不想看一看维也纳的城市风貌?

生:想!(师播放视频,展示维也纳的城市风貌)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片子,你们想说什么?

生:维也纳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生:真美好!我真想到那里去旅游!

……

【评析】

评析者:横林实验小学 邵丽萍

首先,让我们来打开文本看一看《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第一小节写了什么。原文是这么写的: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司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过市区。”

然后,谈谈我对以上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个人对这样的教学设计持否定态度,至少我认为不应该提倡搞这样的教学预设。

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羊,在这样的课堂里,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进行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幼稚可笑,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没有从整篇文章这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架构的教学设计,我不知道他有没有阅读全文,有没有从“音乐之都”的特点入手,去认真钻研过文本。

以下是我对这位教师的建议,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  请把学生的“读”放在首位。

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走的是一条有指导的以读为本的语言内化之路。  语文教学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这个主体能动地参与语言习得过程。书要靠他们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他们自己去感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他们自己去积淀。这位老师,设计了自己范读,却没有让学生倾心读一读这样一段规范精炼、朗朗上口的文字,让学生彻彻底底地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有意无意撇开了课文,学生没有直接接受课文的原息刺激,却接受了那些游离于课文语言材料之外的派生信息,怎不教人遗憾?所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读”的环节是否更合理呢?发挥好课文的例子作用,把课文立起来放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开想像的翅膀,是否更符合学生习得语言的规律呢?

2、  请让“音乐”使维也纳更“美”

如果,你阅读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你就会深切地体会到“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是“音乐”使维也纳成为全世界人们都向往的地方的。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神奇的“音乐”。正因为维也纳是“欧洲音乐的摇篮”,“音乐家的乐园”才使得它光芒四射!那么,如果没有古典音乐作为背景,介绍维也纳是个美丽的城市就失去了意义。那些展示维也纳的城市风貌的视频不如放到下面的课文学习中去。当学习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这四个小节,学生心目之中对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美感。这些美感又怎么离得开音乐哪!所以,教学设计要从全局出发,如果在第一小节就如此大张旗鼓,不就事倍功半了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