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扬起自然之风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美艳

我听了多堂县、市、省级的语文优质课。每次听课,我都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生,跟着上课的老师投入教学。我发现真正令人叫好的课总有一个共同点——自然。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是不可能像公开课那样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的,因此在课堂上扬自然朴实之风就显得格外重要。

1.课堂,因真实而有生命。

    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在执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现在,谁用三言两语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无人举手>

师:确实,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用三言两语概括出来也不容易,这样,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课文,同桌也可以讨论讨论。

<生快速读课文,并同桌讨论。>

师:哪个同学试试?

<5、6个学生举手了。师指一人回答。>

1:(非常罗嗦地说了一通。)

师:记得老师的要求吗?

生:三言两语。

师:那哪个同学再试试?

<生面露难色>

师:感觉困难了?别急,老师教你们一招。看这篇文章属于写什么的文章?

<生齐答:写事。>

师:像写事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用“六要素归纳法”来概括中心思想。哪六要素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现在,请大家再来试试,看老师这一招行不行。

<生再次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次指名说。>(这名学生简练而准确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是啊,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老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省略了学习过程只呈现学习结果的语文课,以部分优秀生的学习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以游离文本的煽情代替潜心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语文课……失却了真实与深刻,也就失却了真切体验的气息。

2.课堂,因朴实而有神韵。

    在朴实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朴实往往是在我们自然、随意的教学细节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

    “小朋友,你们从‘博士’两字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大象博士很有名。”

    “大象博士的知识很丰富,能解决许多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

    “老师,助手是什么意思啊,”大家正说得起劲,站了几次的小宁好不容易轮到了。

    “小宁,我告诉你,助手就是帮手啊。”坐在小宁后面的小俊迫不及待地抢着说了。

    “助手就是大象博士的秘书,我爸爸就有一个秘书,忙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秘书干的。”

    “助手就像我们的组长一样,能帮老师做很多事情,如收发本子,给小朋友背书,加星星,组织大家自我管理。”

    孩子们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博士”与“助手”的意义,我惊喜于孩子们的发现,惊喜于孩子们的语言。自从在课堂上取消了举手发言制度,让孩子们想说就站起来说后,他们的发言越来越积极了。一开始,总是几个活跃分子抢着发言。过了几天,大家都不甘示弱,课堂上出现了热闹非凡的景象。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学会谦让,学会倾听,学会把不同的见解、精彩的发言留在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慢慢学会了相顾而言,学会了有秩序地发言,尽管不时还会出现抢说的情况,但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也能把机会让给文静的小朋友。于是,课堂上我的话越来越少了,而学生独特精彩的发言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越来越多了。

3.课堂,因生成而更灵动。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产物,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征,其中的“价值规律”便是学生的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环节的增减改变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情感、心理变化而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随之,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变得绚丽多姿。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6课《白鹭》第七自然段:晴天的早晨,每每看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在瞭望吗?

有一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要用‘每每’,而不用‘每’呢?它们不都表示‘每一次’吗?”我一时愣住了,这可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想到的。略一思考,我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结果学生妙语如珠,出人意料。

生1:我从这个词中看出白鹭是经常站在小树的绝顶的。

生2:说明白鹭对钓鱼、瞭望和低飞这三件事,最喜欢的还是瞭望。所以课文后面用了一个‘嗜好’,它们是对应起来的。

师:这是联系前后文来理解词语。

生3:它与后面讲白鹭低飞时用到的‘偶尔’一词也是对应的。师:这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生4:白鹭像一位恬静的少女,她喜欢安静、悠然的生活。

师: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做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案例中的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笔者以此为载体,搭建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空间。就是因为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

4.课堂,因简约而更精彩。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五月的槐乡充溢着洋槐的花香。这花香一度使作者醉心、沉迷,使作者思乡情愫经久缠绵。“醉”是思乡之源,爱乡之泉。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槐花之香的陶醉,作了以下的安排:

师:同学们,请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洋槐花香的句子。

生自由读文、画句。

生: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薰醉”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1:陶醉。

2:沉醉。

师:那么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

1:“薰”更能说明花香袭人。

2:“薰”更能说明花香沁人心脾。

3:“薰”写出了洋槐花的香味是浓郁的,是扑鼻而来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醉了。

师:请大家再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薰醉”时的轻飘, “傻乎乎”时的谐趣,体会“悠香、弥香”之感。

生齐读。

师:每当我想起家乡,我仿佛就闻到了那洋槐花的香味;每当我看到洋槐开花,闻到洋槐的香味,就会想起我的家乡,想起我的童年时光。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体味作者恋乡、爱乡之情。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数敲击阅读主体下意识表层才能显现,与主体意识共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扬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视界和阅读主体情感。四次关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有力地敲醒了学生固有的“醉”像,顺应了文本新递的“醉”的图式,使学生在涵泳中体味了作者的情思。简单而又浑然,真实而又柔和。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这样才有生命;课堂,应该是朴实的,这样才有神韵;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这样才更灵动;课堂,应该是简约的,这样才更精彩。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因简单、真实而生机盎然,因自然、朴实而充满清新,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