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美艳

今天,听了陈淑娟老师执教的《识字6》,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机和魅力的语文课。这节课中,陈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着眼于合作、引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着眼于让学生乐学、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加强了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呢?教师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勾联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在读、想、说中充分进行自主而多元的感悟。课文已经不再是一些词语的组合,它经过教师的建构,学生的创造,变成了一趟充满情趣的旅行,这些动物成了孩子们的朋友。

二、            摈弃了繁琐分析

“十万个为什么”的语文教学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摈弃了繁琐的讲解分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被彻底清除。教师一方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清净,另一方面借助想象拓展学习空间,通过“与动物打招呼”“介绍动物朋友”“编动物谜语”使得学生很快就爱上了这些动物,让学生的说话、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迫。这让我感受到民主化、人性化的暖流在课堂上汩汩流淌。

三、            倍增了课程资源

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陈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造。以观察插图为切入点,和动物朋友打招呼,然后介绍动物朋友,结合他们的不同特点指导朗读,再让学生编谜语,使学生加深理解,层层推进,各环节自然流畅,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课堂。学生互相启发,另动的思维火花迸裂飞扬。

四、            消除了情感隔阂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看到的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众议院”。字师生之间平等、友好的饿绘画模式影响下,学生之间也能够真诚沟通。心灵的距离拉近了,情感的隔阂消除了,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第三个说话训练: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真(  )呀!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在第一个括号里可以填的最恰当的只有“多”,而在学生回答了“多”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于是有了“快乐”“有趣”等等,但仔细想一想,会发现这样填了之后,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就不连贯,不是“总分”关系了。我想可以改成: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他们正在(         )。

还有就是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时评价并不到位,没有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当然,这也是我所欠缺的。总之,我今天所评论的,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