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到学生的心坎上 “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得到熏陶濡化。《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钱云涛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钱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重点句子: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教者依然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联想上文理解意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钱老师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就能回答“这里的桂花再多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理解是:并不是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个比喻而已,可能是母亲太思念家乡了,才这么说。 这样,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品味,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采用讨论交流的办法探索解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