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随感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qianyuntao

上课随感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回想自己几番试教,几度修改教案的过程,感受颇多。尤其是原区教研室徐伟健主任说的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评优课,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好的课一要上得对,二要上得顺,三要上得实,四要上的活。”下面我就围绕徐主任提出的四点要求谈谈自己执教的《桂花雨》后的体会。

一要上得对。记得去湖塘中心小学试上时,徐主任是第一次听我上《桂花雨》。试上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流畅的。评课时,徐主任说:“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更是作者情感的升华。那‘阵阵的桂花雨’可是作者的‘思乡雨’啊!是一场‘心雨’。”回想自己的课堂,虽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思乡情”,然而这一点的确忽略了。真佩服他们老一辈把握教材的能力!

二要上的顺。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里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                  ,也      。”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我有意作了铺垫,在大屏幕上出示: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桂林的山再秀,也比不得家乡的山秀。没想到,听课老师的感觉就是太突兀了,反而淡化了当时的情境。看来,我对课堂的预设还不充分!

三要上得实。“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四要上得活。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我总觉得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

这一堂课,历时近两个月,这期间包含了多少领导的关怀、鼓励,同事的帮助,理解!尤其是分管教学的蔡校长,戚主任,还有区教研室的张校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听我试教,为我出谋划策。夏萍老师一次又一次帮我修改课件,毫无怨言,办公室的老师们也与我同喜同悲,一声叮咛,一声问候,都使我倍感温馨,心存感激的我,将铭记在心。

两个月,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一个满满的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