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包含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故事? 3、师出示问题: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司马迁。 三、研读解疑。 (一)解悲愤之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 2、理解: (1)“飞来横祸”的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是什么? (2)你怎么理解“酷刑”?师述文中的“酷刑”指的是“宫刑”。 大家看过古装电视剧吧,电影电视里的太监从小受到宫刑,不男不女,不人不鬼,声音象鸡叫。司马迁从小受到家乡环境的熏陶,从小崇拜英雄。一个想做英雄的人,受到这样的待遇,他能不感到耻辱吗? (3)所以,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愤交加)他会怎么想呢? 3、小结: “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的侮辱。在这时候,他几次想到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1、过渡:本来要轻生的他又是经过了怎样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发愤写《史记》呢?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司马迁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话训练:司马迁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3、交流。 (1)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立志要向他们学习。(板书:英雄故事) 结合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举例司马迁所能想到的一些英雄。(周文王坐牢写了《易经》,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了《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仍写完了兵书……) 小结:从小就在黄河岸边长大的司马迁,性格中就有了黄河般的激情与豪迈;想到那些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伟业的英雄们,司马迁又暗暗激励自己向英雄们学习,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要坚忍不拔,决不能轻言放弃。 (2)受父亲的影响,早年就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板书:历史资料) 小结: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搜集、积累历史资料,写一部史书是他的理想,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现在,如果他一死了之,那么所有的心血就白费了,他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了呀。 (3)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板书:父亲嘱托) 指名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父亲在倾诉他难了的心愿,谁来读? 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在交代临终的嘱托,谁来读/ 望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临终的话语,司马迁想…… 拉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临终的话语,司马迁想…… 小结:父亲临终之时还念念不忘想要完成的史书,作为儿子的司马迁怎能辜负父亲的嘱托呢?他这样死了,如何去向九泉之下的父亲交代呢? 引读:他每天忙着……忙着…… (4)小结过渡:司马迁在经受了一场磨难之后,想到很多很多,他想到了古代英雄的故事,想到了自己早年收集的历史资料,想到了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一死了之的念头。 (5)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重点理解句子:“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自由地读上几遍,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泰山:雄伟、高大;鸿毛:很渺小。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得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得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他认为自己就这样死了,会没有价值。)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可以看出他活下去的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定。司马迁如此坚定地活下去,就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指导朗读。(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面对生死的抉择,司马迁突然间对生与死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感悟。是的,死亡并不可怕,但死也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 这时,司马迁的脑海里重复出现着这样两句话: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是司马迁内心的呐喊!生读句子。 这是司马迁的铮铮誓言!生读句子。 这是司马迁矢志不渝的表白!生读句子。 (三)动容于司马迁之所为。 1、想到这里……(引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2、创设情景:司马迁就是在这样昏暗、窄小的蚕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愤写作。夜深人静时,天色微明时,三伏夏日、数九寒天,他都这样写着写着……看图练写: 夜深人静,司马迁 ; 天色微明,司马迁 ; 三伏夏日,司马迁 ; 数九寒天,司马迁 。 3、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坚定的信念支持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四)了解《史记》的辉煌。 1、讲解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整整13年”、“52万字”这些数字突出了〈〈史记〉〉是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的著作”,其中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为此付出的巨大而艰辛的努力。) 3、《史记》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呢?课前老师找到了一段有关《史记》的影象资料,请认真看,仔细听:多媒体出示“介绍史记的价值”,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4、师述:《史记》不仅仅是历代文学家、哲学家学习的典范,还是我们老百姓的《史记》。你们想,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就不会读到有关三皇五帝的动人故事,就不会认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不会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史记》是司马迁毕生的心血,《史记》是司马迁人生价值的体现。鲁迅先生对《史记》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我们已把课文学完了,我想,这个历史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司马迁一定带给了你许多的启示,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2)遇到挫折,要学会坚强。 7、寄希望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更有逆境。我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勇敢、坚强地面对它,战胜它。做生活的强者!生命的强者! 四、作业。 推荐读一读青少年版的《史记》,了解更多的故事。 五、板书。 英雄故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历史资料 父亲嘱托 人生价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 反复诵读 一唱三叹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由于历史故事的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经历了怎样的生与死的考验;再比如司马迁后来又是怎样发愤写书的,文中只是一段简单的描述,对于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这个英雄形象的说服力不强。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看了有关《史记》的资料。 预习中,学生写下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经受了怎样的磨难?酷刑是怎样的一种刑罚?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对于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反复诵读,一唱三叹,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食物的味道需咀嚼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好文章非反复诵读,很难领悟其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一遍一遍的读,一层一层的读,但整堂课又不是“朗读”的简单相加,而是朗读的层层深入、领悟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能“披文以入情”。 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重视导读的设计,学生循导自读。学生每次阅读的深入都离不开老师的推动和指引。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次是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老师多媒体上的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搞清楚宫刑是怎样一种刑罚,初步感知、感受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次照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接着我进行这样的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酷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人后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又是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的。他是含冤入狱,受了酷刑。 再读读这句话(手指“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以上是第二次照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第三次配乐诵读《报任安书》中的片断——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进一步激发情感,继续照应上面那句话。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同学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仍旧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找第一个原因,“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第一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第二、找第二个原因,“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因为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满腹才华就都付诸东流了;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著书立说、编写《史记》的基础,就此放弃,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第二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三、找第三个原因,“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第三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四、找第四个原因,“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他要写完《史记》,完成父亲的遗愿,如实地编写从皇帝到汉武帝2600间的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更好地去演绎历史。(让后人通过阅读历史从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第四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幽发微,深入到司马迁的内心,想一想他要干什么?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形象,不露痕迹地点出《山谷中的谜底》中的一句话:“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随即完成第五次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这样分五个层次引导学生读司马迁的话,教学达到了高潮。至此,司马迁的形象开始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并变得丰满、厚重。 人们常说触动心灵的体验是真体验,是深度体验。这样的一些导读、导学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情感体验的过程。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