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字。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述:“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们总是在聚散中生活着,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 。因而,文人墨客们写下了许多有关送别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能背上几首这样的诗吗?(学生回忆背诵,如《送友人》、《别董大》、《喜见外弟又言别》、《赠别两首》等,师适当地结合内容点评。) 2、师述:这些送别诗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初读诗句。 1、这节课,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 屏幕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齐读诗题。 先指名读,再一齐准确地读这首诗。 2、了解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 (1)师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俯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黄鹤楼飞檐凌空,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自古诗人常常流连集会于此,唐朝的李白、崔颢,宋朝的陆游等都有题诗。传说中还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所以称黄鹤楼。(看图片集) (2)有谁知道诗题中的“广陵”指的是哪个历史名城?(提示从诗句中去找到“扬州”。) (3)出示地图:扬州就在我们的江苏境内,而黄鹤楼在湖北省的武汉市。 (4)简介两位大诗人。 (指题)是谁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赴广陵呢?(李白) 师述: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代的大诗人。虽然孟浩然年长于李白12岁之多,但他们才华横溢、情趣相投,结成了“忘年交”。 今天,李白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这首送别诗。再次学生齐读。 (5)对诗质疑。 (6)板书课题:同学们都很好学,提出许多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去读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那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初读课文,诗文匹配。 1、第一遍读课文。 (1)自学要求: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句句地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地想一想。 (2)开火车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正音。 2、第二遍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 (2)学生再自由地朗读课文。 老师读得是不是有点味?我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进入文中的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3)再次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有针对地点评。 第3、4自然段着重指导朗读,给读得出色的学生配上音乐。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动情,看来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你能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第三遍读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提的问题,看看课文中的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诗,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第三、第四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默读。 (2)学生默读课文,诗文匹配。 5、师小结。 (四)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一、 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美妙悦耳的声音吸引着学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配上动听的古筝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 在教学第四段时,我结合悠扬的乐曲,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二、 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况且《黄鹤楼送别》文句优美,更适宜训练朗读。如第二段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语理解感悟,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用了各种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读第三段时,让演李白的同学读李白的话,让演孟浩然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古诗时,配上悠扬动听的乐曲,训练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就进行范读,手把手地教,由于训练教扎实,因此朗读效果不错。 三、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诗是关于送别的。《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等,学生列举了好多,我还出示了好多关于送别的诗,让学生摘录,课后,我又布置了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准备开朗诵比赛会,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