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过 留 痕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qiqiuyue

香 过 留 痕

——听课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戚秋月

今天听了钱云涛老师的《桂花雨》,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简洁精辟的教学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体现一个“引”字

由于这是一堂四年级的课,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还很需要引领。在课堂上,老师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1、明确地要求。如: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摇花乐”时,老师布置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花乐?拿笔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和体会。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

2、评价中引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的时候,适时点拨,通过自己简洁精练的评价语言,为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导航,适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钱老师共设计了几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上课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一背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这一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回顾上一节课教的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这样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氛围,好像教室里一下子充满了浓浓的桂花香气。

2、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摇花乐”时,老师要求学生围绕“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花乐?”抓住关键的词句自主阅读感悟。对父亲即兴创作的这首诗,教者依然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联想上文理解意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有效地实现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转折。

3、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摇花乐”时,老师安排了几个层次的朗读,通过评价引领,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思:天真的孩童摇花时的童趣,勤劳的父母收获时的快乐,年老的母亲思乡的心切……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钱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

1、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教者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有什么感受?

2、当琦君游遍名山大川,看遍奇花异草,回家对母亲说:“外地的山真秀啊!”母亲会说:“外地的                            ,也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听到了这堂好课,不仅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气,而且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