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桂花雨》随想 吴蓉梅 (一)集体的智慧 下午三点半,我很兴奋地坐在会议室里等待活动的开始。由于大家准备得都很充分,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老师认为 “摇桂花”是件大事,要抓住其中的“乐”大做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乐”,还要感受到“摇桂花”对父母也是大事;有的老师认为作者和母亲想念的便是那故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它见证了一家人幸福的时光,正是因为过去了的,才那么值得回味:小孩子牵挂的是“摇花乐”,母亲记得用桂花泡茶、做糕点,父亲则为之舞文弄墨一回,这样其乐融融的感觉太好太好,就像一坛埋在地窖二十年的女儿红散发出甘醇的味道……有的老师认为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篇看似简单的文章,被大家这么细细一嚼,嚼出了味道,这也许就是品过一杯上好的绿茶之后口齿留香的感觉吧。 (二)个人的风采 几天后,接到通知, 过后,我在想:别人能帮你分析教材,能为你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能代替你来上课。所以,课备得再精彩,如果自己无法驾驭课堂,没有教学的艺术,就很难上出一堂好课来。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在展示自己的风采。而这风采,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来源于自身不断的追求。 (三)自己的思考 经历了这次完整的语文教研活动,我就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其实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反思和锤炼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一群年轻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人进步了,有的人落伍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的价值观在左右着人的思想行为。只要努力就有回报,把课上好了,一方面把学生教好了,体现了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自己也进步了。反之,如果是混日子,那么不仅是误人子弟,而且也是在误已啊。因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如果到被时代淘汰下来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做一个利已利人的人。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