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比较青睐第二课时,而对第一课时比较淡漠,大概是因为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比较繁杂。这一点,从很多老师爱选择第二课时公开教学,就可见一斑。 最近听王老师运用电教媒体上了《雾凇》第一课时,感觉耳目一新。下面说说值得借鉴之处: 一、教学设计不拘一格。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懂得雾凇形成的原因,又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吉林雾凇独特的美。 王老师在设计《雾凇》这一课时,打破常规的教学程序,没有按课文顺序逐段学习,而是在第一课时中安排教学第一、第三段内容,第二课时安排学习第二段内容。这样,学生在第一课时就领略到雾凇的奇美,自然兴趣浓厚,产生探究的愿望: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第二课时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也分散了难点。第一课时疏通课文后,侧重于欣赏雾凇美景;第二课时重在学习有关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也体现了新课标“用教材”的精神。) 二、词语教学匠心独运。 在疏通课文以后,王老师出示 “三九严寒” “ 大地冰封” 两个词语,指名背《九九歌》,了解“三九四九冰上走”,再出示北国风光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印象。学生联系旧知,结合看图,自然就理解了“三九严寒” “ 大地冰封”这些词语,也对吉林的气候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再出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一组词语,让学生读读,说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出示一组雾凇画面,请学生说说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兴趣高盎,思维活跃,原先储备的优美词句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学生在交流、分享中理解了词语,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王老师在努力实践着。 ) 三、指导朗读不越俎代庖。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如“从当年12月至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学生朗读时不是疙疙瘩瘩,就是添字、漏字,尽管课堂时间很宝贵,王老师不急着一步到位,没有通过范读来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而是耐心启发,指名学生分别读,让学生评价、比较,最终明白该这样读:“从当年12月/至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