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是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用摘麦穗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胡老师的课给我一些启示: 一、有选择的放弃 由于《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简单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呢?一位特级老师说:“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如:“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怎么会没有摘到麦穗空手而归的?”学生自己思考过后小组讨论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只是充当了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一个倾听者,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交流的意见非常深刻。学生们发表了自己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所理解和感悟到的,很有自己的见解,其效果远远大于老师的说教。对于文中“他们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定夺。”一句的理解非常透彻。学生自己理解到: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应该抓住眼前的机会,牢牢把握。教师放弃了不放心的提问解释讲解,抓住了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然后你说他说大家说,这一说没想到学生自己说得如此深入透彻!因此,有时有选择的放弃,效果会更好。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去发现,反而会更美。 二、关注生成的资源 上课老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升华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也作了多种情形,多种方案的预设。但是,课堂是不确定的,有时无法按预设的生成进行教学,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教学最后一段的内容,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教师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我能不能用一首诗来回答,不要希望明天,请把握住今天。不要希望未来,请把握现在。”有的学生说:“抓住今天就等于拥有了成功!”有的学生说:“不要在意你的将来,抓住你眼前的才是最实实在在的。”一句句虽是稚嫩的语言,但那是学生自己心中的语言,还有什么语言比学生自己的语言更美丽,更能打动老师的心呢?教师顺水推舟,让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启发感受,用一句话一首诗都可以,后面属上自己的大名,像名人名言那样。这样的临时设计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不像薛法根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一只笨手”。让学生真正的嘴灵又手巧!我们的语文课是美丽的,但是美丽却是无法预约的,要享受美丽,就要教师有慧眼和慧心,抓住你眼前的“麦穗”,也就抓住了你想要的最大的“麦穗”。 三、运用激情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读文后不同的收获,学生兴趣盎然地纷纷发言: “人生有许多机会,有的人总认为最好的机会总在后面,其实他们错了,抓住面前的才是最好的。”“麦穗就像人生的一次次机遇,摘麦穗就像抓机遇,摘一个就是抓了一个机遇。”……教师总是用一句句激动人心的话鼓励着孩子们“诗人正在诞生。”“你真是个朗读能手。”这样充满情趣的评价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愉悦的音符在每个学生心头荡漾,使学生感到了温暖,一句句精彩的、个性的理解在飞扬,一串串思维的火花在跳跃。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激励思考的组织者,才能打造精彩的、有活力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