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促进人的人格完善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关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诸多原因,教学中未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教师包办的太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很狭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想让学生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候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锻炼思维、发展个性,也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运用“布白”艺术。 “布白”也称“留白”,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画家运用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课堂教学中的“布白”,是指把布白这种手法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故意留给学生的空间和余地。这种空白可以是语言上的、思维上的、情感上的。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这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心理空间。课堂教学中所布“空白”,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趋于完善和完满为一个整体。 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的技巧和方法丰富多样。从心理学的维度看,可从语言上、思维上、想象上、情感上和行为上等进行布白;从课堂结构上看,有导课中的、授课中的、板书中的、结课中的布白;从课堂教学的要素上看,有教学时间上的、教学空间上的、教学内容上的布白等。这些布白的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交叉兼容的地方。布白方法应综合运用,既要考虑课型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布白方法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地、过多过滥使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而要有明确的目的,适时、适地、适度地运用,关键是让学生去填补空白,转“白”为“黑”,化虚为实。设置布白的难度、梯度和频度要恰当,难度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设置布白的频度要适当,太多则整堂课都成为空白,学生茫然,也不能充分发挥布白的作用。 一、借助布白导课,激趣益智。 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而恰当的导课,不仅在于承上启下,由旧入新,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而且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教学佳境,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布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课环节中,恰能适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特点。借助布白导课,从一堂课的开始便设置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开启学生思维,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伊始,我充满感情地讲述着:“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生活着一群羚羊。它们无忧无虑,和睦相处。不料有一天,贪婪的猎人踏上了这片乐土,他们拼命追赶,把这群羚羊赶到了悬崖绝壁,眼看可怜的羚羊就要成为猎人们发财的牺牲品。然而,奇迹发生了——” 故事戛然而止,学生却急于了解故事的发展……总之,教师设置的布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巧布时间空白,培养个性。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应是张与驰的完美结合,有动有静,开合有度,富有节奏感。授课节奏犹如故事情节发展,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有时可人为地“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效。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在教学“时间”要素上给学生布下几段空白,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空白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想象和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尊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例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小手举得高高的,都胸有成竹的样子。有时我请其中的一个同学回答时,他站起来,一张口却忘了词。此时满堂哄笑,更有同学欲告诉他答案,我赶紧示意,耐心地等待片刻。终于,这个同学思路清晰起来,有条理地回答了问题。这样做,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三、巧设语言空白,发挥想象。 教学语言是优秀教师展现教学技艺的武器之一,卓越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优秀的教学语言应体现其旋律美和节奏美,其旋律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形成不同的旋律线,体现不同的调式特征,或高昂、或低沉、或激越、或舒缓;其节奏时重时轻,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学生的优势中心随语言的变化不断得到转移和强化。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则学生的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把布白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也会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天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停顿这种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给学生以思考、想象、回味的空间。某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境,可以设置语言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中,有段文字是描绘“嫦娥奔月”的情景,“洒满银辉的郊野”“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景物纯净、明澈,配合着嫦娥“飘飘悠悠”的动态,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光靠教师的单纯讲解是不行的。可以借助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品读后展开想象,在静思默想中升华情感,进入美的境界。 四、质疑问难布白,启发思维。 提问是常用的教学艺术手法之一,提问艺术运用得当,能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孔子所说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和“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即一种积极思维状态前的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就是通过质疑问难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并以巧妙的“启”“发”,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破“愤”而“通”,变“悱”为“达”。一方面可问后布白,给学生以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也可采用虚问,以期化虚为实。如学完《滥竽充数》后,教师设疑:南郭先生逃走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回答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从而获得不同的答案。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和权威性。 五、板书巧置空白,互动合作。 板书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才华的重要天地。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立意新颖、行款讲究的板书是知识的高度凝聚和集中,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舞台,利用板书自身含蓄、富含弹性和张力的特点,有些内容故意隐去,布成“空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学生合作完成。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故意隐去“热闹”这一特点,在板书上造成形式上的空白,又是内容上的空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完成板书,填补上“热闹:船多、人多、农副产品多、小摊子多”。 六、借助布白结课,意犹未尽。 结课是一堂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的“终曲”,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好的结课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设置空白,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即在一堂课的结尾注重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教完《动物的互惠互助》后,我说:“课文揭开了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秘密,激起了大家阅读的兴趣,相信喜爱读书的同学还能告诉大家更多的秘密……”出示 和 关系密切,它们是这样互惠互助的: 。学生积极发言,形成一个小高潮。这样不仅起到承上启下、以问激趣的妙用,而且也能有效促使学生思维的延伸,激发后续学习的热情。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