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造桥的孩子》是语文新补充读本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一篇表达孩子理想的文章。文章写了一个坚持不懈,一心学造桥的可爱的小男孩。文章中不仅描写了小男孩忘我地在雨中“造桥”的形象,而且生动地描写了小男孩造桥的神情、动作,还写了他决心长大后造出又大又牢的铁桥的美好愿望。短文通过记叙作者在雨中看到一个小男孩搭桥而受到鼓舞的事,说明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课改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识目标: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坚持不懈,不能放弃,这样才能成功,才能造成每个人“心中的大桥”。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小男孩忘我在雨中“造桥”的形象,感受到他长大后造出又大又牢的铁桥的美好愿望。教学难点为:体会好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面对,坚持不懈,不能放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前预习——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课前预习情况,读课外故事讲述李白小时侯学习情况的《铁杵磨城成针》,并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造桥的孩子是谁?造的是一座什么桥?”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可以引导说:“这是一座特殊的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先请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处理的?然后请学生自由练读2——8小节,从中找出男孩造桥的专心致志的句子:“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身上……”“他连头也没有抬……”“他边回答,边将……”等,然后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男孩的理想就是造一座又大又牢的铁桥,学习他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兴奋的语调读男孩造桥成功的句子,用稍慢、轻柔的语气读男孩专心的神态。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小男孩的理想是什么?“我”受到了什么启发? 2、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的理想。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再动笔写下来,强化学生只有刻苦努力、永不放弃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学生在反复吟读、解读的过程中,借助图画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出味、悟出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